□王新國 蘇江生
涇渭分明,仿佛兩個世界。
二師三十三團九連職工劉恒家的農田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部邊緣。放眼望去,一邊是綠色的農田和高高的防風林,一邊則是望不到邊際的沙海。
說起2006年這里的情景,劉恒眼簾里噙滿了淚水。“當時我種了400畝棉花,六月的一場大風,棉花地像被掃帚掃過一般,一棵棉苗也沒剩下。那時我就知道,僅種棉花是不行的,必須建造防風林。所以我就每年投資一萬多元進行生態治理。”
一
治沙又治窮,織綠也致富。
二師特色林果面積45.77萬畝,總產37.4萬噸,產值達到26.1億元,生態環境不斷變好,職工收入不斷增加。
二師在加大植樹造林和環境保護力度的同時,把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促進地區發展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事來抓,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物力、人力用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塔里木墾區各團場通過先進的生物固沙與植被管護技術,不僅綠化了沙漠,還為職工找到了一條發展之路。
三十三團為了保障職工的經濟利益,連隊退出的棉田種上了香梨、紅棗、黑枸杞、葡萄等。退棉植樹的職工可免費獲得果樹苗和樹木,團場第一年為每人每畝地發放450元管理費,從第二年起每年增加100元,到第四年為止。在樹木生長期套種的經濟作物收入全歸職工所有。這些措施使改種樹木的職工收入不降反增,激發了職工退棉植樹的積極性。
三十三團三連職工袁斌說:“今年,我的香梨每畝肯定達到300公斤,明年后年肯定要翻兩倍,種樹比棉花少打藥,對生態肯定有好處。過去種棉花,一年受災好幾次,現在種果樹風沙也少了,效益也提高了,環境也好了。”
三十三團林業站站長廖英說:“我團從2014年開始引進主干接果模式,到現在已種植了2.2萬畝地,提高了職工的經濟效益,團場的生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師三十一團南接塔克拉瑪干沙漠,北臨庫姆塔格沙漠,身處兩大沙漠夾縫之中。
五年來,這個團陸續退棉植樹造林,累計投入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資金兩億元。團場現有林地面積34萬畝,在沙漠最前沿的生態林為第一道生態保護屏障;今年,團場又在沙漠前沿地帶種植600畝葡萄,形成第二道生態保護屏障;通過植被管護技術,將苗木成活率提高到83%,每年節約淡水資源近20萬立方米。這些經濟苗木林既能防沙固沙,又能增加收益。
三十一團林業站副站長程書明說:“今年,葡萄預計一畝有200公斤的產量,這是我們作為生態治沙和生態經濟相結合的一個示范點,只有走沙生產業與防沙治沙、與旅游相結合,才能有序地發展,才能持之以恒地把我們的防沙治沙持續下去。”
目前,二師已建成了生態環境保護林、經濟效益林、道路林、農田防護林、居民綠化林“五道生態屏障”。防護林仿佛一道綠色的長城,橫亙在兩大沙漠之間,巍然屹立在大漠前沿。
二
為防沙治沙,二師塔里木墾區五個團場的六萬多居民,植樹護林,抵御沙漠移動。在他們的努力下,一條寬14公里、長180公里的綠化帶成為沙漠中的綠色奇跡,保障了塔河下游“綠色走廊”的暢通。
近年來,二師把防沙治沙工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沙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舉措,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并重、治沙與治窮共贏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擴展的態勢。
三十一團六連職工馮衛,在沙漠邊緣種植50畝棗園,年產量達20噸,收入達15萬元。種植紅棗不僅提高了防沙治沙的經濟效益,還增加了職工收入。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改善了當地的氣候,尤其近五年以來,塔里木墾區六級以上的大風及沙塵暴天氣明顯減少。二師已初步建成了25萬畝紅棗、20萬畝香梨、2.5萬畝葡萄、兩萬畝黑枸杞種植基地,實現了產業規模擴大和綜合效益提升。
三十一團六連職工馮衛說:“以前種棉花的時候風沙大,每年要受幾次風災,都要補種,人力物力消耗很大。現在種上紅棗樹,基本上沒有自然災害了,對固沙也很有作用。通過這幾年種紅棗,既保護了生態又增加了收入,也就是經濟生態雙豐收。”
三十一團六連連長周先明說:“把沙漠逼回去,人進沙退,我們就要大力發展林果業,一畝園換10畝田。如果我們把園子建好了,人人都是生態的衛士。”
職工富裕了,當地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為確保生態建設,二師還啟動了“綠色城鎮、綠色社區、綠色連隊”創建活動,明確了綠化覆蓋率、綠化標準、養護水平等指標,統籌推進生態建設,實現因林而美、因綠而富。
三十三團居民趙瑞成說:“過去環境惡劣,一變天就刮風,風沙滿天,幾米遠都互相看不到人。現在綠化好,生態搞好了,我們一出門到處都是綠色的,心情也舒暢了。”
三十三團社區服務中心主任邢志遠說:“今年,我們出動了1.26萬余人次,種植各類樹木3.6萬余株、各類花草達到了26.8萬多株。通過環境整治,小區實現了綠化全覆蓋,全團城鎮面積達到了86.5%。”
目前,二師在做好331萬畝天然草地、260萬畝天然林封育管理的同時,種植林地64萬畝。今年,二師再次減少了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種植飼草、植樹造林五萬畝。生態工程的實施,使二師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多萬畝,植被覆蓋率提高1.4個百分點;建成13個兵團級以上生態鄉鎮、一個兵團級旅游名鎮、兩個兵團級綠色社區;全師林網綠化率達85%,鐵門關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
三
深耕“生態”,細作“產業”。
二師三十一團六連職工張英的紅棗園里,陽光下綠油油的葉片十分誘人,滿臉笑容的張英對今年紅棗豐收信心十足。
但幾年前的一場經歷,卻讓她痛苦萬分。“2014年春天,棉花苗剛出苗,一個月就刮了三場大風。在我們這,刮一場大風,棉花就不會豐收了,更何況是三場大風。從哪時起,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能僅僅靠種棉花發展生產,我們要通過生態治理發展生產。在建好防護網的同時,我們發展林果業,使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變。我的28畝紅棗園去年收入六萬多元。”
這些樹、這些草,哪怕只是一顆荊棘,都包含著兵團人和風沙抗爭的血與淚。
盡管這些年二師相繼推廣應用了一系列節水灌溉技術和種植新技術,在沿國道218線、314線、315線和省道305線上直線推進,種植林地,保護天然林地和天然草地,但仍要在徹底改變生態環境的道路上前行。
二師二十一團園林中心主任鄧盛春說:“今年,我團種植蘋果1022畝,總共8.5萬株;未來三年,種植1.5萬畝蘋果,打造二師名優蘋果基地。常規楊樹種植280畝,實現條田林網化達到100%。”
二師是全國棉花高產示范區,曾多次創造了全國棉花大面積單產紀錄。而棉花是兵團主要經濟作物,退出棉花種植意味著職工收入的銳減。
三十一團五連職工劉金成說:“我家承包的62畝土地全部用來種樹了。雖然從眼前看,一年五萬元的收入沒有了,有點損失,但從長遠看,種樹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還是很值的。”
在劉恒的地里,香梨園、紅棗園、甘草園、魚塘都被緊緊地包圍在高大的防風林中。如今劉恒自豪地說:“這里已經形成一個小環境,氣溫下降了,風沙基本吹不到農田里。去年全團香梨受災,只有我家的香梨大豐收,收獲280噸。這都是生態環境治理帶來的好處。”
三十一團團長劉河新介紹,有效治理塔克拉瑪干沙漠曾被認為是世紀難題。二師在多年的努力中,創新性地開展了林草藥植被生態治理工作。通過先進的生物固沙與植被管護技術,將苗木成活率提高到83%,不僅綠化了沙漠,還為職工找到了一條發展之路。
尤其近五年以來,墾區各個團場著重發展林下經濟,以林養林,在“防沙梭梭林”下種植肉蓯蓉、紅棗、甘草、板藍根、黃芪等植物,打破了棉花“一花獨秀”的格局。這些林下作物既能防沙固沙,又能增加收益。
2011年以來,二師遵循沙漠生態系統自然規律,把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與科學治沙、推進生態建設相結合,超額完成了防沙治沙目標任務,六年共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43.04萬畝,完成計劃的139%,其中人工造林23.04萬畝,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6%以上;封沙育林16萬畝,機械治沙一萬畝,草原封禁三萬畝。
目前,二師森林覆蓋率已從六年前的16.3%,提高到18.8%,林地資源總量達到了264.84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