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斌
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兵團軍墾第三代,他又是一名新時期的優秀大學生。為幫助團場職工尋找致富門路和助推脫貧增收,他自己摸索生態鴿養殖技術15年,憑著軍墾后代堅韌不拔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舉攻克了生態鴿養殖的一個個技術難題,不僅使育雛肉鴿飼養周期大大縮短,并且將經濟效益提高了兩倍,使月出欄生態肉鴿達到兩萬羽,鴿肉產品銷往新疆各地乃至內地各省區。現已發展成為年產值300余萬元,純利潤近100萬元,全疆肉鴿存欄數量最多、品種最全、養殖技術最完備的個體養鴿大戶。他就是二師三十一團一連“愛德鴿業”的創辦人劉偉。
2016年以來,愛德鴿業積極響應號召,走上肉鴿產業精準扶貧之路,采取“就業幫扶+產業幫扶”等多重模式,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利用產業優勢,助力團場和兵地融合單位精準扶貧。
春季的一天,一輛輕卡駛入愛德鴿業門前,“80后”小伙石文勇把車停穩,又麻利地跳下去,解開繩索卸下來自愛德鴿業養殖基地的新鮮食材。
石文勇是土生土長的軍墾娃娃,自幼家境貧寒。作為家中的長子,石文勇擔起了照顧家庭的重任。可是無一技之長的他,干了很多種行業,都是落敗而歸。2015年6月,石文勇進入愛德鴿業上班,以勞動力入股的形式,才有了穩定收入。在愛德鴿業的幫扶下,現如今石文勇也開辦了一個年獲利20萬元的養鴿場。
從2003年創建開始,愛德鴿業已經走過15年的發展歷程。隨著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已帶動團場和周邊地區60名貧困群眾通過專業養鴿實現了致富。其中,每年為兵地共建單位尉犁縣瓊庫勒村提供80多個就業崗位,幫扶26戶村民解決了脫貧致富。近年,為更快地讓貧困戶脫貧致富,愛德鴿業優先安排建檔立卡貧困戶剩余勞動力就業,采取先培訓后上崗的辦法,讓從事保潔和飼養崗位的貧困居民,每年可獲得兩萬元以上的穩定收入;部分臨時用工可為貧困戶增收3000元以上。
隨意走進尉犁縣瓊庫勒村一家鴿子養殖戶家中,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鴿籠格外引人注目,白色的、灰色的小鴿子在里邊歡快地扇動著翅膀,不斷“咕咕”地發出叫聲,如同一支催人奮發的致富交響曲。
2016年3月,愛德鴿業在團黨委的引領下與尉犁縣瓊庫勒村進行產業幫扶對接。由團場提供鴿苗資金,愛德鴿業提供鴿苗。隨即由愛德鴿業實行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網絡銷售,讓受幫助的養鴿村民快速踏上了致富之路。據統計村上每名幫扶養鴿戶家家已有優良種鴿20多對,每家年收入近一萬元。
為幫助貧困戶發展養鴿產業,增強“造血功能”,愛德鴿業采取將科技成果免費轉化給貧困戶,然后統一回收商品鴿的模式帶動鄉親增收致富的方式,使養鴿戶如期脫了貧。鴿子養殖污染小,一般群眾看看就會養,養好了還能回收。如此好的項目,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了愛德鴿業養殖項目。今年5月22日,通過互聯網,愛德王鴿成功遠“嫁”上海朱橋王鴿有限公司。愛德鴿業提供3000對月齡4個月的白羽種鴿給對方,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代為銷售肉鴿產品。經過多年發展,電子商務已成為愛德鴿業精準扶貧“新引擎”。
肉鴿產業是一項投資小、見效快、周期短的朝陽產業,全國每年鴿產品需求均以10%左右速度上漲。肉鴿產業扶貧,為貧困戶創造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提供了保證。今年,愛德鴿業采取股份合作幫扶的新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致富。在本地組織實施一萬對種鴿標準化示范基地項目,直接帶領30戶貧困戶參與肉鴿養殖項目,并可享受利潤分紅。
“只要注重綠色、環保和循環利用,小鴿子也能‘飛’出職工群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劉偉表示,今后將進一步探索形成可復制的模式進行推廣,讓“扶貧鴿”飛入千家萬戶。
看著自己養的3.4萬余白王、銀羽王、落地王、紅卡奴、麒麟花等繁殖力強、體形大、生長快、抗病能力強咕咕叫的生態鴿子,劉偉又在尋思著該怎樣進一步發展壯大養鴿業。運用“互聯網+”的銷售模式把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他采取“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周邊地區養鴿業快速健康發展。
劉偉,這個有志回鄉創業的青年,正用自己辛勤的創業,在咕咕的陣陣鴿聲中,奏響了屬于自己的人生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