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波
她是大學生、研究生、碩士生,卻整天和土疙瘩、棉蟲棉花打交道;她騎著摩托車行駛在連隊的塊塊條田,一干就是12個年頭;她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綠色的棉田。她就是七師一二八團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員陶玲。
陶玲今年35歲,2005年畢業于塔里木農業大學農學本科專業。一畢業,陶玲就回到了團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剛工作時,為了下連隊方便,陶玲強迫自己學會了騎摩托車。之后,就常常深入田間地頭,一心撲在工作上。
每年春播期間,陶玲總會戴著帽子頭巾,穿著布鞋,備齊勺子、尺子、放大鏡,騎上摩托車,來到各連隊的塊快棉田,用勺子挖開種子穴,查看下種量和下種深度;用尺子測量棉花的株高和日生長量;用放大鏡觀察是否有病蟲害。遇到農業技術問題,陶玲就虛心向老技術人員、老職工請教,然后回去翻閱資料,查找理論依據。久而久之,陶玲給職工進行技術指導也就得心應手了。
為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2009年,站里把新品種區試工作交給陶玲,讓她通過試種,篩選出適合一二八團土壤和氣候特點的高產品種。由于是小面積試種,一切工序都需要人工完成。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霜凍酷暑,陶玲都會定時定點地采集數據。整個試驗過程中調查詳實、準確,總結客觀全面,為團場農業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
每年棉花打頂時節,都是陶玲最忙也最焦心的時候。每天,陶玲都奔波在棉田,苦口婆心地一遍遍向職工宣傳早打頂的好處。
2011年6月下旬的一天,當得知十四連職工張彩玲每年打頂都偏晚時,陶玲專門來到張彩玲的地里表示愿意幫她打一個灌區的頂尖。張彩鈴想:反正也不付打頂費,一個灌區也不多,就讓她打吧。
這年冬天,張彩玲在街上遇到陶玲,老遠就喊:“陶技術員,當初真應該聽你的話早點全部打完頂,我晚打頂的棉花,有的鈴沒坐住,有的頂部桃子沒成熟,你先打的那個灌區,棉桃普遍偏大。”
由于陶玲愛崗、敬業,工作認真,踏實肯干,她連續多年被師評為新技術推廣應用先進個人,團優秀共產黨員、行業標兵,2017年,她還被師評為“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欄目責編: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