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旭
一師二團加工二廠96車間主任鄒學健是土生土長的新疆人,自2006年二團加工二廠建廠以來他就在廠工作,從普通工人做起,擰螺絲、拆裝機器、打掃工房、搶修機器、打包、看軋花機,一干就是八年。車間里大到機器故障排查,小到整理零件雜物,不管多么復雜困難,只要需要,他一定第一個出現在現場,帶頭解決。他進廠最早,有豐富的機器檢修、維護經驗,工人們也樂于向他請教。加工二廠正式工人少,而且幾乎都是80末、90后,在這些年輕人眼里,他就是讓大家敬重的領導,為大家解決難題的大哥,親密協作的戰友。
在愉快工作的背后,他的家庭情況卻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工作之余,他也很少向大家談起自己。
鄒主任的父親由于高血壓引起半身不遂,已癱瘓在床六年多了,母親患有重度白內障,30多年來看東西都是模模糊糊,近幾年已經完全看不見了。
鄒學健兄弟姐妹三人,哥哥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姐姐下崗失業多年,生活并不寬裕。他的愛人患有哮喘,一直體弱多病,女兒還在上初中。哥哥住院的費用三個月結一次,每次是四萬左右。父母每個月的退休工資加起來也只有3000多一點。2015年團里為其父親發放了每年600元的貧困黨員補貼,還給生病的哥哥申請到了每年4000元的殘疾補貼。即使這樣,家里的生活還是捉襟見肘。如果請人幫忙,每個月至少需要三四千元,這對他們來說已經無法承受了。照顧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他一人身上。他一邊要工作,一邊還要照顧父母,其中的辛苦旁人是沒法了解的。
每天他都是一大早起床,給父親燒飯、喂飯,服侍好父親的起居之后再準時去單位上班。下班后又是先去看望父親。買菜、燒飯、喂飯,給父親擦洗身子,喂父親吃藥,詢問大小便,陪父親說話,寒來暑往,這些瑣碎卻必不可少的事鄒主任是日復一日在做著。其中有無奈,更多的卻是幸福。父母最開心的就是每天等他下班回家,跟他說說貼心的話,即使是一日三餐,家庭瑣事,他們談論起來也是津津有味,樂此不疲的。這里面有他們彼此深厚的情感聯系,也有面對困難甘之如飴的樂觀。
正如那句被人們廣為流傳的話所說,“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孝,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宏愿,只是每天溫暖的陪伴,讓父母不用害怕,就像小時候的我們在他們身邊一樣安全,讓他們知道就算出了再大的事,有我們在,我們能解決。父母在時,我們尚且能夠盡一盡為人子女的本分,尚有福分享受有限的天倫之樂,有一天父母離我們遠去,哪怕是再握一握他們的手,聽一聽他們的聲音都是沒有的了。
鄒學健的母親今年74歲,仍然在家摸索著幫忙照顧生病的老伴。冬天棉花加工廠軋花期間,鄒學健如果忙不過來,他的愛人也會幫忙照顧老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是局外人對別人生活的感嘆。然而鄒學健并沒有感到自己的家庭有多么不幸。父親年輕時曾當過六年兵,他自己也是當兵出身,也許正是軍人特有的韌勁,讓這個家庭沒那么容易就被困難打垮。他覺得有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一家人能夠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再大的困難,再苦的日子也是一家人帶著歡聲笑語一起走過來的。
家庭的負擔是沉重的,何況生活本身就不容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各種不易解決的困難,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鄒學健并沒有把自己的家事看得多么棘手,每天默默工作也就忘記了疲憊和煩惱。有人問起,他也是淡淡地說一句“沒什么”,他說這些都是自己家里的事,是自己應該做的。正是這份樸素的堅持,為這個家庭點燃了希望,維系著血脈相連的濃濃親情。他是勇挑家庭重擔的頂梁柱,他是單位工作認真負責的工人楷模。他的善良、責任心、事業心正是兵團人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