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安
我的蒙古族“親戚”常年住在阿吾斯奇牧場的深山里,牛羊比較多,生活過得也很富裕。兒子已經參加工作,很少回來。兩口子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每天面對著草原和大山多少有些寂寞。自從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以來,他家一下熱鬧起來,這個親戚走了,那個親戚又來了。有人說話聊天了,尼巴特和妻子蒙根也變得開朗起來了。
每次去蒙古族“親戚”尼巴特家,我們給他們帶去他們不方便購買的蔬菜、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還給他們帶去了黨報黨刊和黨的政策解讀。我們和蒙古族“親戚”一起勞動,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規劃著未來的發展。特別是我給他們講解黨的十九大精神。尼巴特聽了很有感慨地跟我說。就是的,這幾年依靠國家的富民政策,我們這些牧民過上了好日子。就拿我來說吧,我現在也在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花了20多萬元買了一套樓房。放在以前,這是我們這些深山里的牧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你說我們能不感謝共產黨嗎。
這次我到“親戚”家“串門”,我給他們帶去了一面國旗,使這個深山里的“冬窩子”第一次升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藍天、白云、綠草、大山和鮮艷的五星紅旗,以及面對五星紅旗,我們激動的心情,真的讓人難以言表。我送給尼巴特的收音機也是他最喜歡的。他說,他可以一邊放羊,一邊收聽中央廣播電臺的新聞,及時了解黨的富民政策和改革開放40年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我蒙古族“親戚”尼巴特家,我們學會了放羊、擠牛奶、從河壩挑水、生火做飯,學會了簡單的蒙語對話。他們也學會了用漢字寫他們的名字。特別是蒙古族傳統奶制品的制作,是我愛人何平最感興趣的,她說:“一定要跟蒙古族‘親戚’尼巴特的愛人蒙根好好學學蒙古傳統奶制品的制作,回到烏爾禾一三七團跟家人和朋友好好露一手。”
在蒙古族“親戚”尼巴特那里,我了解了他們每年都要轉三次場,也就是要搬三次家。每年5月份(今年由于滅蝗晚了點,要到6月底),從冬窩子轉到夏草場,接著8月至9月從夏草場轉到秋草場,10月份再從秋草場轉回冬窩子。我們兩家商量好了,以后轉場的時候,我們來幫助他們一起搬家。聽到這話,我愛人何平激動地說,我要像一個真正的蒙古族牧民一樣騎著馬和他們一起進行轉場。而我的愿望除了幫助“親戚”轉場,到時間我要為“親戚”拍一組完整的轉場的紀實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