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山東省濟寧市委原副書記、市長梅永紅辭職,南下深圳華大基因打工,一時引發輿論關注和不解。
2017年7月14日,華大基因在深交所敲鐘上市,正式登陸資本市場。而沉默了兩年的梅永紅如今說出了當年辭職的原因:“我這是一種回歸,一種理性回歸。我本身就是搞科研的,來到深圳這個民營基因科研機構謀職,等于是回到了我的老本行。人類基因行業大有作為,我在這里完全可以實現我的人生最大值。有人問過我在辭職這件事上后不后悔,我可以果斷地說,我不后悔!”
2015年9月12日,梅永紅入職華大基因。華大基因的員工平均年齡在27歲左右,大家稱呼他“梅叔”。
2016年3月,華大基因旗下的華大農業集團成立,梅永紅出任華大農業董事長。當年10月,梅永紅執掌的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基因庫開庫,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基因庫。
“企業要生存下去,每天睜眼你都必須面對生存壓力,保證這么多人活下去,還要滿足客戶需求。”梅永紅說,管理城市的規則已成型,市長只要遵從規則就可以,手里有很多資源,可以發號施令,但是企業手里可調配的資源非常有限。
華大技術需要落地,與地方對接進行試驗示范,有時需要求人,梅永紅有過糾結,他提醒自己,“你的身份改變了,你要承認這個事實。”
梅永紅1965年出生于湖北黃梅縣,18歲離家,赴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讀書。1987年,梅永紅畢業,進入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任技術員,開始23年的部委生涯。
1995年,梅永紅調任國家科委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一處副處長,兩年后,轉任國家科委辦公廳調研室。此時,32歲的梅永紅工作十年,已是一名正處級干部。在這一年,梅永紅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戰略政策。他說,參加工作十年,他才變成一個真正有公民意識的官員。
梅永紅想喚醒更多的人。他鼓吹自主創新,呼吁人們對自主品牌予以關注。梅永紅曾公開發表《關注“吉利現象”》,文中頗為犀利地指出,從官員到普通百姓,都以坐外國車為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自卑的反映;對自己的品牌不珍惜,不愿付出努力,倚靠在別人軀體混日子,說到底是寄生蟲。他協調政府采購支持自主品牌,他還干脆自己花12萬元買了輛奇瑞車。
有人評價梅永紅的做法很“書生氣”,還有點憤青的味道。他不予理會。“一個國家的技術能力提升不僅是科學家的事情,企業的事情,一定是全體國民的事情。每個國家的進步不可能沒有代價,但是我們從來沒想到,這個代價應該由誰來承擔?”他這樣說。
2006年起,41歲的梅永紅升任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副司長、司長。第二年,梅永紅成為省部級后備干部。
2010年10月,梅永紅被中共中央組織部選拔下派,空降到山東省濟寧市,2011年11月起擔任市委副書記、市長,任職之前,梅永紅了解到濟寧市孔孟之鄉,煤炭產業比重比較大。
“一個區位優勢非常明顯,文化和自然資源都非常豐富,交通也非常發達的地方,以挖煤為主,顯然難以為繼。”梅永紅說,濟寧的產業結構一定要改,要在科技創新上做文章。
不斷豐富的經歷開始修正他之前的認知。他深切理解“宰相起于州府”蘊含的道理。
梅永紅后來反思,之前做頂層設計的時候,有過不接地氣。政策好壞,不在條文本身,而在能否執行。很多需要執行落地的政策,總是懸空,這個懸空是政策制定考慮太理想,實際卻因地域文化差異,難以執行。
梅永紅很低調,他給自己定了條鐵律,不允許任何官員到家里拜訪,禮品一概不收。梅永紅說,他從未把做大官當做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地方工作五年,梅永紅第一次想要離開。他希望回到業務口,“之前在農業部科技部,一直做業務工作,我覺得業務口更適合我。”另一方面,梅永紅希望做事時有更多的主動性,而非被動地接受支配。
很多人覺得梅永紅辭官可惜。但他一直倡導一個觀點,做官僅僅是一種職業,不應被賦予更多意義。“做官就是高人一等?一個企業哪怕再大,不如一個芝麻官,好像做官天然的為公,企業就是為自己。”梅永紅不以為然。
“當這些企業創造社會財富,解決就業,大量給國家貢獻稅收,來增強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的時候,我們為什么還要糾結于它的身份呢?”梅永紅說。
目前,華大農業尚處布局階段。作為董事長的梅永紅說,他的骨子里依然是農民,他對農業的思考從未停止。
“大學畢業之前,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跳農門,希望擺脫農業,希望不再做農民。”直到他身居廟堂,主政一方,他才從更高的眼光看待他經歷的一切。
“過去依賴不斷的投入,我們在短短幾十年解決溫飽問題,但是今天農業面臨的問題,解決難度比30年前還要大。”他嘗試依托華大基因的科研和數據資源,從育種開始,使農業變得可控,越來越精細,通過不斷的試驗示范推廣,改變一個區域的農業生態,讓中國的農民不再靠天獲得收入。
梅永紅說,30年,他扎扎實實走到現在,做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要改變中國農民的命運。因為他不想讓后來者,走他曾經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