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陳某與一家勞務派遣公司簽訂了為期三年的勞務派遣合同,隨后被派往外地一家單位工作。半年前,他在工作中受傷,不僅花去4萬余元醫療費用,還被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評定為勞動能力障礙程度八級。
由于公司和用工單位均未為他辦理工傷保險,致使他無法從工傷保險機構獲取相關待遇。
用工單位認為他是派遣公司派去的,應當由派遣公司擔責。派遣公司則認為與胡某之間只是類似中介的關系,其最多只能與用工單位分攤責任。而且用工單位所在地的醫療補助金、傷殘就業補助金等標準高于公司所在地,只能按公司所在地的標準計算。
說法:公司的說法是錯誤的,其不僅應當承擔工傷賠償責任,而且相關費用也必須按用工單位所在地的標準計算。其原因如下:
《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二條規定:“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逼渲刑岬匠袚熑蔚闹黧w為“用人單位”。
那么,在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之間,究竟誰是用人單位呢?
對此,《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八條已經作出明確界定,即“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也就是說,盡管陳某在用工單位上班,但派遣公司才是真正的用人單位,派遣公司承擔為陳某辦理工傷保險的法定義務。
《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勞務派遣單位跨地區派遣勞動者的,被派遣勞動者享有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按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的標準執行。”
國務院《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四條明確指出:“勞動合同履行地與用人單位注冊地不一致的,有關勞動者的最低工資標準、勞動條件、職業危害防護和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等事項,按照勞動合同履行地的有關規定執行;用人單位注冊地的有關標準高于勞動合同履行地的有關標準,且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按照用人單位注冊地的有關規定執行的,從其約定?!?/p>
據此,陳某可以按照單位所在地的相關標準向公司索要工傷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