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
39年前,我們的團場沒有電。晚上大家敲鐘開會點燈,澆水手提馬燈,吃飯、學生做作業等都點燈。
煤油燈在團場人眼里是唯一的照明工具。天黑時,只要你看一下職工們家的地窩子窗戶,都透著一盞盞忽閃忽閃的油燈,一家人在油燈下做家務或吃飯等。
就拿我家來說,天一黑,母親就在一間不足25平方的葦把子地窩子里,點上一盞煤油燈,忙著做全家人的飯食。飯后又用它把里里外外收拾利索。那時吃晚飯,一家人六七口,圍著桌上的一盞煤油燈搶光亮。有時,由于相互爭亮,就將油燈碰倒桌面或地上,將燈油倒了,難免遭父母的一頓責罵。至于將燈光碰滅或被風吹滅是常事,又經常由于找不到火柴折騰半天。
在用燈方面,我學會了自己動手制作,只要用完的墨水瓶、墨汁瓶都利用起來,先剪上一塊小鐵皮卷成燈芯粗細,把棉線搓好穿進去當燈芯,然后將瓶蓋鉆圓洞或鐵皮鉆孔組合成燈架,這樣一盞簡易的煤油燈就做成功了。每天快到天黑時,上燈油、穿燈芯、擦玻璃燈罩、點燈都是我家很重要的一件事。在計劃經濟時代,農牧團場農工口糧定量男勞力每月39斤,女勞動力37斤,食用油每月大人250克。我們小孩口糧每月只有17斤,不要說燈油供應了。
那時,我家兄妹四人,家里僅靠父母每月倆人70元工資維持生活。憑證每月購買的一斤煤油,母親總是每次小心翼翼地往燈里倒倒停停,很擔心浪費掉。
每次放學后,幫家里做好飯后,首先把我的油燈搞好,伏在油燈下寫作業。有幾次記得,我把燈芯上結的燈花用納鞋底針撥掉后,燈光突然亮大了,可由于腦袋離油燈太近,一不留神,把額前的頭發燒焦了。第二天起床,照鏡子一看發現臉被熏得漆黑,鼻孔吸滿了油煙,吐出的痰都是黑的。
1978年團場開始架電桿、通電線,逐漸讓大家用上了電,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電話、電視機、電冰箱、電腦……電器產品應有盡有。油燈下夜讀的歲月煎熬已成為歷史,可那時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常常讓我懷念,那段充滿溫馨和憧憬的時光縈繞我心頭,鐫刻成留在征途上的歌,伴隨我們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