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英
冬日,幾個好友約我去戈壁灘堿湖捕魚,我欣然應允。
前不久,觀看中央電視臺播放《舌尖上的中國》“查干湖冬捕”節目,零下30攝氏度的寒氣,一望無際的冰封湖面,近百名頭戴狗皮帽、身穿大棉襖、趕著馬車的漁民帶著獨特的工具從凌晨忙碌到午后,從一米多厚的冰層下將一條條多脂肥美的鮮魚捕到網中,場面頗為壯觀。
冬季破冰捕魚的場景,勾起了我對少年時代那段經歷的回憶,那是我少年時代常演的“節目”,為了填飽肚子,增加點葷腥,改善一下生活,我和伙伴們常在塔里木河的冰面上,極盡少年的智慧和體力抓魚。遙遠的往事像一組黑白照片,珍藏在我的記憶深處,美好而又溫馨。
而今冬捕,卻完全是為了休閑娛樂、享受那份親近自然的樂趣。
沒有積雪的冰面干凈透明,在冬日陽光的照射下,折射出清冷的光芒。駐足細看透明的冰層下面,魚兒在悠然自得地游弋,展露著自由靈動之姿;幾只鳥戲冰追逐,看著我們到來,拍打雙翅翩然而去,盡顯飄逸瀟灑之態。這些在戈壁灘堿湖里生長的魚兒,無人喂養,飲堿水、食泥藻,是真正的綠色、生態、環保、無污染、無公害、肉質鮮美的餐桌食品。
查干湖冬捕現場一位有著多年捕魚經驗的漁民對記者說:“冬捕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凝結了祖先們的智慧,尤其是下網,一般都是在冰面上鑿窟窿眼,每隔10米鑿一個,一共得鑿幾百個,然后像縫針一樣穿桿引線,接著是下網。下網時,每個窟窿眼都得用五六匹馬拉絞盤拉動大網,這個過程得5-8個小時,最后才是收網捕魚。”眼下我們冬捕的方式既古老又時尚,與查干湖冬捕方式有相似的原理。所謂古老,是指冬捕的形式自古至今沒太多變化,都是在冰下用網具捕魚。所謂時尚,就是冰下穿網的工具不再使用木桿,而是半自動的穿冰器,既省力省時還能提高效率。通常我們用冰鎬在冰面上鑿開一個洞,放入電動密封且帶有紅色指示燈的穿冰器,它身上連著一根細繩索,拉動電源開關,穿冰器像一條較小的游龍,在冰下按指定的方位游弋到幾十米開外,我們就地再鑿開一個冰洞,取出穿冰器和細繩索,而細繩索的另一頭連著網具,只須用力提拉連著網具的繩索,網很快就從冰洞的那一頭下到了這一頭,單等魚兒進入粘網。如此這般,陸續布下十多個網。當最后一副粘網布好,第一個網里已經有了不少魚。我們敲擊冰面想辦法將魚兒往網里驅趕。一天下來,撒下的十多個網,最多能網到幾十斤魚,即使少的時候也有七八條。有大小不等的草魚、鯉魚和鯽魚,收獲相當可觀。整個過程緊張而有趣。大家都十分投入,配合得非常默契。在冰面上鑿洞、下網、趕魚、收網,來回奔走,一點兒不覺得累。捕到的魚不管多少,絲毫不會影響我的好心情。所以,與其說是捕魚,不如說是在打撈少年時代的快樂。天天囚身于鋼筋混凝土的屋內,身心都變得僵硬呆板。能這樣馳騁冰面,放松身心,舒展情懷,一天下來,收獲的快樂遠比這些魚要值錢得多。
我們冬捕的地點除了堿湖和十二團的南二干渠,還有塔里木河的倒叉河,那也是我們冬捕的好戰場。倒叉河,是塔里木河主流回旋在河岸處形成的死水區域。冬至以后,主流河水湍急且又寒冷,不利魚兒過冬,于是大小魚兒就會游到倒叉河內。這里水不流動水溫相對高些,還有豐富的食餌,是魚兒越冬的好地方。然而不幸的是,人類發現了這一秘密。“好地方”竟然成了懂得趨溫避寒魚兒們的絕命所。
最有趣的要算在南二干渠冬捕,每年12月初,南二干渠一到枯水期,水深只有七八十公分,水面結冰大約一兩公分厚,剛好能承受人的體重時,是抓魚的最好時候。我們通常用一根拇指粗的細鋼筋,三四米長,鋼筋的另一頭磨尖。冰層較薄,人站在上面忽閃忽閃的,有點小驚險,很刺激。不過即使冰面塌陷,人掉下去也不會有危險。透過冰層,下面的魚兒清晰可見。魚兒都很機敏,感覺上面有動靜便紛紛躲藏,有的一頭扎進水草中,有的干脆靜止不動。不管他們怎么躲藏,在透明的冰面上看得一清二楚。這時手握鋼筋,對準看上的魚,一叉下去,穿過冰層穩穩叉住,再用小板斧把冰敲碎,慢慢把魚拖上來,取掉鋼筋,活蹦亂跳的魚兒就躺在了冰面上。那感覺簡直就像中了大獎,開心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