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珍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一輛桑塔納小轎車在二師三十團團場小區一棟樓房單元門口停下。
聽到喇叭聲,一位身著黃色體恤、牛仔褲的青年,提著行李箱就要從家里出去。這時,一直坐在沙發上一言不發、悶悶抽煙的男子,迅速站起來伸手抓住行李箱,用懇求的眼光看著青年說:“小武,你聽爸一句話,考慮一下,不要出去了,好嗎?”
這名男子叫周建國,今年49歲,是周小武的父親。站在周建國身旁的是小武媽媽,也眼圈紅紅地看著小武,祈求的眼神令小武不忍直視。
“小武,你怎么就聽不進你爸的話呢?這么多年,你在外面闖蕩,苦也吃了,罪也受了,錢也沒攢下多少,你不知道爸媽多心疼你呀?現在團場改革了,政策更好了,你爸給你報名當職工,咱一家人可以快快樂樂在一起,多好啊?”媽媽聲淚俱下……
小武看著爸爸、媽媽,內心糾結著,“爸、媽,你們不要勸了,讓我出去再闖闖吧,我還年輕,不想像你們一樣,當一輩子農民!”
“當農民有什么不好?我和你媽一年掙幾十萬元,你有嗎?”聽兒子這么說話,周建國火氣徹底爆發了。
“建國啊,你好好地給娃講,不要發火!”小武媽媽邊勸著丈夫邊給兒子使眼色,不要再跟父親爭執了。
看到兒子還是聽不進去,周建國的臉色難看起來,一手指著兒子,難受地慢慢扶著身邊的凳子坐下去。
見此情景,小武媽將兒子拉到一邊,哽咽著說:“小武,你爸身體不好,不要惹他生氣。有件事我想告訴你,可你爸一直攔著,不讓我給你講,今天告訴你吧!”
小武的爸爸十幾年前購買了一臺拖拉機,由于他人實在,服務態度好,耕作水平高,交往能力強,這些年,不但令本團場職工群眾信服,連周邊四村八鄉的人也慕名找上門來,請他去耕作土地。如今,周建國已有四臺中型機車、兩臺大馬力,成為團場有名氣的農機專業戶了。
去年夏天,由于急著給承包戶打藥,周建國直到中午兩點多才完成打藥任務,剛把機子開到地頭便覺得頭一暈,什么也不知道了。旁邊的同志急忙將他送到醫院,做了體檢,發現自己患了肝硬化,經過治療,病情得到了及時的控制。當時,小武正在外地打工,周建國怕影響小武的工作,就沒有告訴他。
去年底,小武打工所在的公司效益不好,周建國知道后,給小武打電話,讓他回到團場的家里。看到小武提著行李箱回到家里,周建國甭提有多高興,身體也感覺好多了。去冬今春以來,團場進行綜合配套改革,鼓勵年輕人加入團場職工隊伍。周建國悄悄地給兒子報名參加職工,前幾天小武參加職工的申請正式批下來了,還給小武分了40畝棉花地進行了確權,但要求小武必須履行民兵義務,參加團場民兵集訓和維護治安巡邏工作等,小武一看爸媽動真格的了,一下子蒙了。
“爸、媽,我一個大學生,讓我在團場種一輩子地?”在小武心里,做一名公司的白領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大學生怎么了?你看咱團場種地的大學生少了嗎?你看你王叔家的兒子,不是大學畢業就回團里參加工作了嗎?他不但踏踏實實地種地,還幫他爸媽搞了個溫室大棚,年收入十幾萬元呢。”小武的爸爸說。
“還有你同學周志,人家大學畢業就回團里參加工作,現在已經是連隊‘兩委’人員了,工作出色,聽說前陣子還被師里評為先進工作者。”
“小武呀,這些年,你爸年齡越來越大,身體也不如以前了。前不久,他牽頭成立了一個農機合作社,許多農機工人都主動加盟你爸的合作社。為給大伙聯系業務,你爸每天起早貪黑四處奔波,為大家增收致富,他真是拼了呀,這身體越來越吃不消了,他多盼著你趕快成長起來,能幫幫他的忙呀!”
去冬今春以來,團場綜合配套改革進行的風生水起,團場取消了“五統一”,鼓勵大家成立合作社。平時得到周建國幫助的農機戶們,成立了名為“惠民”的農機合作社,60余名農機工人主動報名參加。周建國責無旁貸地擔任了合作社社長,忙前忙后為大家伙聯系業務,合理調配機力,讓大家有活干有錢賺。前不久合作社給大家進行了第一次分紅,每個社員平均拿到了五萬多元的分紅款,最多的人拿到近10萬元。這才是剛成立一個季度以來的收入啊!
消息傳出后,更多的農機工們紛紛找到周建國,要求加入他的合作社。看到合作社發展的前景這么好,周建國心里非常開心,但同時也感到肩上的責任和壓力山大。
“小武呀,團場改革了,政策越來越好了,不用出去在家門口也能干一番事業了,你何必……”媽媽苦口婆心地勸道。
“爸、媽,在這里每天要干農活,還要參加連隊的民兵集訓……”
聽到兒子這話,周建國心里總算明白了,原來兒子不是不想在團場干,只是對履行民兵義務還有點不理解,自己一定要把兒子的觀念轉變過來,于是他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
“小武呀,我們是兵團職工,職責就是屯墾戍邊。團場給我們分的40畝地就是民兵義務田。我們享受這份權利,就要盡維穩戍邊的責任,履行民兵義務啊。”
“老周,你說對了!”周建國話音剛落,門口傳來掌聲。原來連隊黨支部書記、指導員閆肅來了。這幾天他在職工家庭走訪時,聽人說周建國兒子在和父親鬧矛盾,今天專門過來幫助做周小武的工作。剛走到門口就聽到周建國對兒子說的一番話,忍不住鼓起掌。
他一手拉著小武,一手拉著周建國,走到沙發前坐下:“小武呀,你爸爸不愧是咱團場的老職工,覺悟就是高。這次咱兵團深化改革,土地確權,徹底結束了長期以來職工承包期內身份地不固定、承包地經營權不確定、承包期不確定的歷史,使土地、職工、民兵‘三位一體’緊密聯系,把職工履行民兵職責義務、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當好生態衛士的要求落到實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職工守土戍邊、生產經營的積極性。”說到這里,閆肅掏出煙盒,一支煙遞給周建國,一支含到自己的嘴里。
周小武連忙拿起茶幾上的打火機,給閆書記和父親點燃了香煙。
閆肅臉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對周小武說:“我們團在抓好改革工作的同時,著重抓好一流民兵隊伍建設,積極做好民兵訓練工作,增強‘兵’的意識,提升‘兵’的能力,確保關鍵時候能夠拉得出、用得上。”他告訴小武:目前,團里400多名基干民兵實名信息登記上報工作已完成,上千名普通民兵普查核對登記工作也已結束。
聽了閆書記這些話,周小武的腦海里浮現出自己小時候隨父母剛來到團場時的場景:那時候,爸媽帶著自己剛從河南老家來到新疆,家里生活條件不好,是連隊領導對自己家里人關懷備至。當時的連隊領導看到父母沒有錢承包土地,便自己掏錢借給父親承包土地,連隊其他職工也都紛紛幫助父母科學管理,使從來沒有種過棉花的父母親,連續好幾年都獲得豐收。家里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父親還攢錢購買了拖拉機,十幾年過去了,在大家的幫助下,父親還成長為團場有名的農機大戶,如今又成了大家信任的領頭人……
想到這里,周小武明白了,在團場不是沒有發展前途,關鍵在于自己怎么去做。同時,對履行民兵義務也有了新的認識。他抬起頭,看著閆書記,又看看父親和母親,目光越堅定了。幾分鐘后,他站起來,堅定地說:“閆書記、爸、媽,我想明白了,我不出去打工了,我就留在團場,和爸媽一起,扎根團場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