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歌
人活著總要有點追求和愛好,稱之謂興趣。我昔日的愛好是喝酒和打牌;隨著社會發展時過境遷,我現在的興趣演變為三樣:寫作、烹飪、打乒乓球。
90年代初,剛剛高中畢業高考落榜的我,回到連隊舉起了牧鞭,生活百無聊寂。放牧之余就是看書,任思緒像白云一樣飄蕩,文學夢瘋長,直到有人喊:“羊進地里吃麥苗啦!”,才驚慌失措地爬起來攆羊,文學夢充實了孤獨的心。白天放羊時打好腹稿,晚上回家挑燈夜戰,炮制出數百篇“作品”,工整地謄寫在方格稿紙上,投向疆內為數不多的幾家新聞單位,漫長的煎熬等待,然而都是泥牛入海,連封退稿信都沒有,但我樂此不疲,終于,“干傻事”有了回報,我的一首散文詩《戈壁灘》發表在1991年1月25日的《伊犁墾區報》文學副刊上,編輯是路金月老師,汗水結出了果實,我欣喜若狂,那一年,我19歲。
屈指算來,從處女作發表至今已有26年,雖然中間有14年未曾動筆寫作。但多年來,在各級報刊、電臺、媒體發表了上千件文學、新聞類稿件,有數件作品獲得了“新聞獎”,獎金雖然僅有區區幾百元,但虛榮心得到滿足,好像中了狀元,文學真是一把雙刃劍,吸引著并傷害著我,雖然已年過不惑,仍癡心不改。
沒想到,熱愛文學的興趣,關鍵時還成為我的“救命稻草”,這倒是我始料未及的。2012年,從央企管理崗下崗后,我心灰意冷,拿著兩大本稿件“剪粘本”,來到小城伊寧找工作,沒想到有兩家企業對我感興趣,一家私企拋出董事長秘書的頭銜和優厚的薪酬待遇;一家國企欲招錄為政工干事,權衡再三,我選擇了后者,如今五年過去了,我在國企被轉正聘干,工作、生活走向正軌,這真要感謝文學,感謝那支筆。為此,我寫了一首小詩,摘錄如下:
那枝筆
那枝筆 是磁鐵鑄成的利劍
吸引著并傷害我
而我傻傻地擁她入夢
無怨無悔
我將汗水、腦漿注入筆管
有時甚至是血液
摻雜著若即若離的靈感
筆走龍蛇或是一瀉千里
往往收獲
夢醒
那枝筆 寫下的點點滴滴
溶著我的悲喜
那枝筆 是另一種驚濤駭浪
信念的帆
在浪濤上航行
也許是兵團二代從小吃的苦太多,饑餓感催生出好吃的毛病,我天生對烹飪感興趣,做的飯菜親友們都夸贊。
紅燒肉、糖醋排骨是我的最愛;買烹飪書籍、看美食節目也是我的最愛;灶臺練兵更是鐘愛,三者相輔相承。多年的廚房歷練,我總結出幾條經驗:好廚師一把刀,好口味靠食材、調料、火候的密切配合,可謂廚房里的“天時、地利、人和”。
一般情況下,判斷一家廚人的廚藝好壞,先看廚房,如果廚房里的廚具齊全而且收拾得利索,菜刀磨得吹發斷毛,這家廚人的廚藝差不到哪去;相反,菜刀又鈍又銹,給他龍肉也做不出佳肴。其實,菜刀越利切菜越不易傷手,切土豆絲、蓑衣黃瓜全憑廚師的感覺和刀功,和眼睛無關,這是興趣和熟能生巧的產物。
其實,美味有時也蘊藏在普通食材中,腌酸白菜就是我的“壓軸戲”。每年冬天腌制酸白菜,同事們都瘋搶,記得有一年我給團場父母官送去兩坨酸白菜,他回報我兩條“雪蓮王”煙。
每天晚飯后,我都要去小區乒乓球俱樂部打一小時球,痛痛快快淌一身汗,回到家洗澡睡覺,身體感覺特棒。
打乒乓球的歷史由來已久。記得上中學時,我們連隊的孩子跑校,中午在教室火爐上把帶的饃饃或餅子烤得焦黃,吃過飯后,將四張課桌拼成球臺,中間用黑板擦和磚頭支根棍,雙方用木板打起了乒乓球,由于時間緊玩的人又多,所以打球還要“考試”,“考試”不過關就下,簡陋的教室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乒乓球作為國球,深受國民喜愛,據統計,現在全國喜歡打球的人有千萬之眾。乒乓球這項運動除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之外,還能鍛煉人的思維和心理、身體協調能力,預防老年癡呆,打球可謂受益良多。
現在條件好了,我們球友大多數買了上千元的球拍,如蝴蝶板、紅雙喜膠皮,裝備一應俱全,隔三差五就切磋球技打比賽。“以球會友”讓我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有退休人員、機關干部、醫生、律師、記者,大家平時工作忙,難得聚在一起,賽后聚餐,交流球技,取長補短,感覺生活好幸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