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剛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每當讀到這首古詩,總是想起兒時游戲給我們團場孩子帶來的快樂。那些游戲看著簡單卻妙趣橫生,不僅給快樂的童年增加幸福感,更使稚純的小時候生活天真爛漫。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雖然團場物質相對匱乏,但童年生活并不枯燥。那時讀書,沒有多少課外作業,放學后,回家將書包一擱,呼朋引伴去玩滾鐵環、跳房子、跳繩、打陀螺、打四角、滾彈珠、打彈弓等五花八門的游戲。
那時候,推鐵環是我們常常選擇的“體育比賽”。約上幾個爭強好勝的小伙伴,吵吵嚷嚷開進籃球場,或者選擇一條寬闊的大路,按事先規定好的路線、起點和終點,做好預備動作,召集人喊一聲“開始”,大家就推著鐵環,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飛快地向前奔跑,誰先到達終點誰就是優勝者。
為了能在比賽中獲勝,擁有個好鐵環常常是伙伴們的追求。記得有個叫雙喜的,為了能有好鐵環,悄悄摔壞家里的木桶,木桶散后,他挨了父親訓斥,卻得到個很好的鐵箍。有這樣一個奪人眼球的鐵環,那個自豪不亞于如今的小青年開上寶馬車。
記憶中的團場,一到黃昏,沒有霧靄和揚塵,空氣透著干凈和溫馨,月亮照得大地如白晝且移動徐緩,月光映照著張張紅撲撲的小臉,清亮的鐵環聲總是夾雜著一陣歡叫或一些惋惜。人生中第一個想要努力控制并搏出精彩的就是那個哐哐當當的鐵環。這黑黢黢的玩件雖小卻并不順從,總想掙脫小手去追逐自己滾動的軌道,忽而斜行,忽而跳蕩,忽而飛馳,忽而蝸爬,一不留神,鐵鉤動遲些,就“哐當”一聲躺于地上。這微小的挫折難以降服我們的心,倒后重新拾起再來,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直到聽到大人們的催促乃至呵斥,才各自回家。
玩丟包、攻城,也是兒時的主要活動內容,幾個孩子站在前面一定的距離,一個孩子作為投手,沙包打在誰的身上誰就中彈,如果中兩彈以上你就輸了。再有就是玩攻城,雙方互為對手,都有自己的陣地,幾個人一撥,誰占據了對方的陣地誰就贏。
最具攻擊性的游戲要數“斗雞”。“斗雞”也稱“撞拐”,凡參加游戲的要單腳獨立,另一只腳用自己的手扳屈成三角形,然后單腳跳躍前進,用膝蓋去攻擊,以撞倒對方或者對方被迫雙腳著地為勝。這個游戲可以很多人玩,你愿撞誰就撞誰,能鍛煉小孩機智和勇敢,大家左躲右閃,斗智斗勇,格外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