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伶
自小在四師七十五團長大的蔣濤,高中畢業后就到上海打拼了六年。2014年,回到團場發現畜牧業增收的潛力,先進行小規模試養,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后,去年他通過市場考察和風險評估,動員連隊其他養殖戶成立了戍邊養殖合作社,引進育肥牛飼養。合作社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牛滿圈,圈舍利用率達到了95%以上,實現了“集中育肥、常年上市”的目標。目前,該合作社投資600多萬元,建有標準牛舍兩棟,面積達2000平方米,圈里有130多頭褐牛和西門塔爾牛,前段時間已經銷售一批牛。
據蔣濤介紹:合作社里飼草料儲備充足,主要有玉米、青貯、秸稈等,每天由專人科學合理地喂食,保證牛的營養所需。這些品種牛出肉率高,在市場上比較受顧客的青睞,目前牛的銷路都是訂單銷售,后期他打算從內地引進200余頭生產母牛進行繁育。
經過一年多的試運作,合作社還吸納團場及周邊鄉場擅于養殖的10余戶各族職工群眾來這里打工創收,學習設施養殖技術。
該團一連職工張三祿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對合作社帶來的好處感觸很深。去年,他以勞動力入股,收入輕松翻番。以前自己養羊,費時費工還存在很大的風險,去年他到合作社打工,拿到的勞務費就有四萬元左右。
來自周邊地方鄉場的哈薩克族村民斯馬衣勒已在合作社工作了一年,每月領取3000多元的工資,吃住全包。他準備再工作兩年,爭取也能在合作社入股參與經營。
說起今后的打算,蔣濤說,他打算不斷擴大合作社的養殖規模,同時加大合作社品牌效應,重點打造自己的牛肉品牌,為團場畜牧業快速發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