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東
父親今年80歲了,他把自己一生最寶貴的時光,留在了農場的土地上。
父親屬牛,他像一頭默默耕耘的老黃牛,埋頭于腳下的這片軍墾大地。
我父親孫廣俊,河南省杞縣人,1962年從河南百泉農大畢業,支邊到新疆兵團農八師石河子總場四分場三連,擔任農業技術員。
記得小時候,有一年夏天,父親的氣管炎犯了,每天咳嗽不止。這時候,也是棉花生長的關鍵時期,他仍一如既往地忙碌在每一塊棉田。每天中午回到家,父親渾身上下被汗水濕透,母親心疼地為他遞上毛巾擦汗,又盛上一碗綠豆稀飯,讓父親解渴消暑。我看到父親黝黑的臉龐,由于太陽的暴曬,皮膚出現了一片片紅斑,胳膊上被太陽曬得脫了皮。母親心疼地說:“這么大熱的天,你就不能早點回家?!备赣H笑笑說:“我回家了,蟲子就出來了。如果不及時治蟲害,棉花就要減產呀。”晚上,我聽見父親咳嗽得很厲害,直到很晚。第二天天不亮,父親又早早起床下地了。
上世紀80年代初,父親擔任了農業分場副場長,后來到團里擔任生產科長。每天早上,父親就推著他那輛加重永久牌自行車下地了,傍晚,他疲憊地回家。不少人埋怨父親:“你咋那么傻,跟著團領導,坐著小車下去轉轉不就行了唄,還騎自行車下地?”父親說:“我們去的條田遠,都是小路,小車去不了?!?/p>
在我們面前,父親從沒說過他取得的成績和榮譽。
后來,我在《石河子總場場志》和《石總場人物志》兩本書里,看到有關父親的記載:孫廣俊擔任連隊技術員期間,工作任勞任怨。擔任四分場農業副場長期間,1983年、1984年分場上交利潤58.45萬元、66.5萬元,名列團場前茅。1983年對地膜植棉進行大垅三行實驗,取得成功,被推廣到全總場。1985年到團生產科工作,后到科技辦。先后引進五個小麥新品種、三個玉米新品種、一個棉花新品種,推動了團場農業發展。先后獲得科技成果15項,其中自治區兩項、兵團兩項。三次被農八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科技工作者;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少數民族地區長期從事科技工作者和長期堅持農牧漁業技術推廣工作成績突出個人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