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瓏豆
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政治與行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法治與德治歷來是治國理政中兩種不可或缺的手段。自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理念,到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再次強調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性作用,要堅持二者相結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與道德素養的基本方略,我國在法治建設中始終堅持著法治與德治并舉,以法為本,以德入法。2016年12月,中共中央通過的《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更是明確了這一理念并且提出了以德入法的具體措施,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
法治是指以全社會的普遍價值共識為核心,利用法律等強制力量規范引導人們的行為,為人們提供行為模式,解決社會矛盾,保障公民的平等權利,進而實現社會穩定的治理方式。它強調法律至上和良法之治原則。德治是指利用倫理道德等精神統治力量,預防犯罪,穩定社會,進而達到治國目的的治理方式。[1]它通過道德建設來指導、教育和規范人們的行為。同法治相比,它更強調通過自身道德素質與輿論監督的方式來約束行為,不具有強制性。
從理論上講,“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還原為法律與道德的關系。”[2]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二者都是調整社會關系,規范引導人類行為的手段。它們所面對的是共同的社會網絡,各自的適用范圍有所交叉:道德適用于所有的社會關系,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規范人的行為,而法律所涉及的更多是一些重大的,底線性的社會關系,在某種程度而言,它所承擔的是一個道德后備軍的角色。二者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這就為道德入法提供了可行性依據。
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種價值引導,它們所追求的最終目標都是維護社會正義,實現社會和諧。“人類對自身人性完善、美好社會的基本共識與根本理想,是道德與法律產生和存在的根本價值理由和最終目的。”[3]從這意義上而言,二者有著共同的價值訴求。
法律和道德所調節的是同一社會關系網絡,區別在于,道德幾乎調節所有的社會關系,而法律調節的更多是較為重要的社會關系。二者的調節部分有所重合但是卻不能相互取代。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除了調節一些較低層次的道德行為外還會調節一些道德無法調節的行為。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一些行為雖然沒有觸犯法律,但卻違背了道德,就會受到道德指責。
1.單純強調法治的局限
法治通過成文法律規范社會關系具有確定性和穩定性,但是一味強調法律缺乏德治,會造成一種惡法也是法的局面,反而不利于社會穩定。這是由法律本身的局限所造成的。
首先,法律的制定具有滯后性。王淑芹指出:“法律是一種后補性的規范體系。”[3]很多法律的產生源于對現實問題的觀察,當現有的道德約束無法調節社會關系時,為了彌補道德不足,然后才制定相應的規范,依靠法律來加以制衡。任何人都不能窮盡一切可能去預先做出防范。此外,法律的制定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從議案的提出到立法的通過總是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法律對于時刻變化的社會環境而言,總是存在著滯后性。
其次,法律本身的不完善性。法律所調節的是一些重大社會關系,對于由道德、習俗、宗教等方式調節的社會關系并不能發揮完全的效應。同時法律針對的是同一類型的問題,是對各類行為作出規范,具體到個人行為則不具有普適性。柏拉圖曾說:“法律絕不能發布一種既約束所有人同時又對每個人都真正最有利的命令。”[4]因為人的獨特性、行為的差異性以及環境的變化性,不承認法律對這一切事物作單一的斷言。
最后,法律實施過程中的人為性。法律制定最終要落腳到法律執行,這一過程是通過主觀性強烈的人來完成的。對法律限定范圍的拿捏,對量刑的審判,對執行過程中的操作等等都離不開人的作用。而個人又因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人生經驗等因素的影響難免做出一些主觀判斷,這就造成了,不同的人對同一類事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造成一定程度的執法不公。
以上這些法律固有的缺陷,使得必須要尋求外在的制約來予以彌補。這個補救措施就是德治。道德和法律對社會關系的制約具有互補性。德治所適用的調節范圍和對人的自律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單靠法律調節的缺陷。
2.單純強調德治的局限
同法律一樣,單純依靠道德調節也會產生各種弊端。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道德的評判標準的變化性。道德屬于思想觀念,它受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道德的評判標準是不同。比如中國古代強調三綱五常、忠義廉恥,而現代社會則強調自由,平等,公正,博愛。并且這些觀念也很難形成一個確切的含義范圍,內容模糊,有時還會出現彼此矛盾的跡象,這就使得人們在運用道德維護自身權益時,無法清楚明晰的指出依據,缺乏可靠性。
其次道德是人們一種約定俗成的價值取向,它只存于人們的腦海中,每個人對它的適用范圍,作用方式等都理解不同,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難免造成矛盾爭執。
另外,道德約束不具有強制性。它主要靠形成的社會輿論監督人們的行為。相比于法律而言,它對人們制約力較小,依賴人的自覺性較大。它對于一些道德品行極差的人幾乎沒有約束力。
因此道德調節的這種無力與局限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律作為震懾,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道德對人的制約作用。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必然性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二者相結合的意義所在,即發揮二者優勢,取長補短,共同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以至建成一個和諧有序的法治國家。
2016年通過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中去,并強調這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這意味著在今后的法治工作中,無論是事前立法、還是在事后執行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始終貫徹核心價值觀的內核,這不僅體現出法律與時俱進的人文關懷,更是對道德引領作用的有效踐行。
法治國家的建立離不開法律體系的建立,而法律體系的建立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多少體現了道德的原則,需要靠道德觀念指引。法無道德即為惡。在修訂某些舊法之前,我們指責它是“不公正的”、“道德上貧乏的”,這是因為“我們發現法律和政治結構的道德缺陷和道德上不完善”[5]這就說明道德對于法律的一個基礎性地位。所以在新時代下,我們要把當下道德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實現道德對法律的引領作用。
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內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共同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同時也是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對人文追求的集中表達,在融入到法治建設中必不可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能夠給法治建設提供指引,凝聚力量。
1.提高全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
當法治建設的環節都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可以在無形中影響人們對價值觀的認同度,提高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具體的法律條文有著鮮明的價值導向,反映著整個統治階級的價值訴求。法律約束具有強制性,它明確了人們的行為界限,告訴人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它通過帶有強制性的硬性規定約束人民的行為,調節社會關系,其內化的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會警示人民所謂的道德底線究竟是什么,增強人民的法治意識,加強人們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進而形成有利于法治建設的社會環境。
2.增強法律的權威
馮玉軍先生指出:“價值觀是法治的靈魂,法治是價值觀的保障,核心價值觀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核心使命。”[6]社會主義價值觀是立法的價值取向。考察一部法律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否符合正義,是否能被民眾所認可,關鍵就在于它是否符合人民共同的價值期許和追求,任何違背人民意志的法律即便在完善,最終都會以失敗而告終。
將法治建設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可以增強法律的正當性,提高人民對法律實施的認可度,從而自覺學法用法知法守法,推動建設法治國家。社會良序狀態在根本上有賴于道德的作用,“良好的價值觀念是人們能自覺守法的內在根據。”[7]共同的價值觀念能夠凝聚力量,積攢人心,只有當法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價值遵循,它才真正會被人民所認可,從而更具權威。
3.促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進程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所要解決的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精神動力問題”,[6]而現下最好的動力莫過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有助于推進二者結合的進程,加快實現法治國家的步伐。同時還可以弘揚法治精神,彰顯社會公正,可以摒棄極端思維,維護民族團結,從而為法治國家建設提供思想保障,更好的實現“社會主義法治文明與傳統法治文明、西方法治文明的再統一”[6],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綜上所述,法治與德治之間的互補性是二者相結合的邏輯起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連接這兩大治國手段的重要橋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有助于實現科學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完善法律體系,更好的建設法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