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華
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相鄰權指不動產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在處理相鄰關系時所享有的權利。相鄰權糾紛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的不動產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相互之間在行使不動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未互相給予便利或盡到容忍義務而引發的法律后果。
本課題以新鄉市為研究對象,分析城市住宅小區相鄰權糾紛,調研發現新鄉市住宅小區內居民相鄰權糾紛呈以下特點:
1.舊小區相鄰權糾紛多以公共空間使用問題為誘因;新建小區相鄰權糾紛則多因噪音、震動或隨意亂丟垃圾而產生;
2.發生頻率較高,12%左右的調查對象認為與鄰居發生過不同程度的相鄰權糾紛;
3.起因瑣碎,糾紛訴諸法律手段較少,多以自行協商或他人調解等方式解決。
相鄰權糾紛表面上是因為忽視他人感受的瑣碎小事引發,但將案例進行匯總后,深入分析發現以下幾種成因:
1.政府長期卓有成效的普法教育宣傳使大家維權意識增強;
2.城鎮化進程加快,新增城鎮人口未意識到原有生活方式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影響;而政府又未能及時全面建立完善的基層組織,難以對居民進行充分宣傳教育;
3.部分居民個人主義嚴重,對他人感受置之不理;
4.出于對抗目的,故意報復,比如使用“樓震神器”對付“屢教不改”的鄰居。
盡管我國目前相關立法已形成多層次的法律體系,但仍不足以完全應對現狀。涉及相鄰權糾紛的法律規范主要集中于《民法通則》、《物權法》與《侵權責任法》。
從審判實踐看,實體法規范較為粗獷,難以作為審判具體依據。《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成為法院在處理相鄰權糾紛時作為裁決標準予以適用的綱領,通過引用該條文直接得出裁判結果,但易導致案件審判的模糊性與審判結果的不可確定性。《物權法》第七章雖然對《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進行了擴充與細化,但對目前的新型房地產相鄰權糾紛案件的適用仍缺乏具體、準確的指引,裁決標準依舊模糊,使當事人難以心服口服。
目前處理相鄰權糾紛的法律規定明顯滯后于時代發展的需要,亟需完善。立法機關應對涉及相鄰關系的法律規范進行全面整理修訂,細化條文規范,明確裁決標準,使之形成系統而又具有預見性的、在司法實踐中具備可操作性能夠對相鄰不良行為后果予以嚴厲制裁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司法機關在裁決相鄰權糾紛案件過程中,除了堅持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之外,還要重視情理因素考量。只有尊重相鄰各方的有效約定,尊重本地區的風俗、習慣,才能夠妥善解決熟人社會中的相鄰權糾紛,有效穩定相鄰關系,防止鄰里之間形成隔膜。情法兼顧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相鄰之間和諧穩定的有效途徑,也更易被相鄰權利主體所接受。
基層組織長期接觸糾紛雙方,比較了解具體情況,所以在處理此類糾紛時應充分依靠基層組織。一方面可以及時、全面掌握情況,預防矛盾產生,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當發生糾紛時也便于取得當事人信任,化解當事人的對立情緒。如果相鄰糾紛被訴至法院,還可以通過基層組織收集證據,從而增強裁判結果的公信力,使相鄰權糾紛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統一。
社會各方面都應積極參與,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相鄰權糾紛的應對工作。可以由基層組織邀請轄區內高校或律師事務所、司法所的專業人員,共同對相關法規進行廣泛宣傳,使得社會對其有充分了解。一旦出現相鄰關系矛盾,相鄰雙方能夠保持心平氣和,自行協商處理或者保存證據等待執法機關取證,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滿意度,構建和諧的生活氛圍。
綜上所述,在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晰的同時,必須嚴格執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應當做好相鄰權知識的普及工作,及時開展文明建設,提高社會整體的文明素質,使群眾形成一種公德意識,明白并自覺杜絕自身行為中存在的破壞相鄰關系的潛在威脅。只有社會各方同心同德,才能使得大家自覺地不超越相鄰權的界限,減少小區居民矛盾的產生;維護社區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