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妍
北京盈科(天津)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000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在有限責任公司中投資人以隱性出資方式投資的現象變得越來越常見,由此引發的實踐中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之間的糾紛也日益劇增。我國現行立法未明確規定實際出資人,即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因此投資人以隱性投資方式投資存在著股東身份無法被確認、股東權益無法實現等諸多的法律風險。有些隱名投資者甚至由于法律意識的缺失,相信所謂“交情”、“義氣”等具有風險防范的功能,而不與委托的名義股東簽訂股權代持書面合同,或者不注意留存自己的投資證明,導致發生糾紛時法院僅認定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的關系是借貸法律關系,進而喪失正當的投資權益。
隱名股東(實際出資人),是指實際出資并實際享有股東權利,但其姓名或者名稱并未記載于公司股東名冊及登記機關的登記文件的人,也即公司的真實出資人。我國法律條文中它不是一個明確存在的概念,其主要存在于理論與實踐當中。與其相對的一個概念是名義股東(顯明股東),即登記于股東名冊及公司登記機關的登記文件,但事實上并沒有向公司出資的人。從形式上而言,名義股東是公司的股東。
隱名股東的出現,存在著諸多的原因,簡單概述而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投資人以隱性投資方式投資成為隱名股東,是為了規避我國的法律和政策。以一些外商投資者為例,我國法律對外商投資的領域和渠道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在有些領域內,是限制或者禁止外商投資的。而已經身處在這些領域內的外商投資者,又不想放棄眼前良好的收益和投資機會,所以選擇以隱名股東的身份,繼續參與出資。
第二,由于我國法律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人數有明確的限制,如果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數眾多,就會導致部分出資相對較少的投資人不得不成為隱名股東。
第三,投資人由于主觀上的原因,不愿對外公開自己的實際經濟情況而自愿成為隱名股東。
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可以從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與公司之間、以及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來探討。
第一,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的關系。在實踐過程中,隱名股東通常與名義股東簽署代持股協議,來明確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即隱名股東)與名義出資人(即名義股東)訂立合同,約定由隱名股東實際出資并享受股東權益,當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時,如果該合同沒有《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確認該合同有效,認定隱名股東的實際股東身份。
第二,隱名股東與公司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對公司而言,名義股東是公司的股東,而隱名股東是公司的實際出資人。如果隱名股東想要浮出水面,成為正式的公司股東,則需履行股權轉讓手續。由于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人合性特點,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隱名股東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向公司申請變更股東、記載于股東名冊、記載于公司章程并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將不予支持。
第三,隱名股東與善意第三人、債權人的關系。根據商事外觀主義原則,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優先被我國《公司法》所保護。隱名股東不能以其與名義股東之間的代持股協議來對抗善意第三人,名義股東對所代持股權的處分,為“有權處分”。名義股東處分股權造成隱名股東損失的,名義股東應當向隱名股東承擔違約賠償責任。相對的,如果隱名股東未按協議出資,公司債權人有權讓名義股東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名義股東向債權人賠償后,可以向隱名股東追償。
我國法律雖然規定了隱名股東一定的法律權利,但并未從根本上降低隱名股東在實踐中所面臨的法律風險。對隱名股東而言,在實務中以下風險仍然比較突出:
第一,發生法律糾紛時,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的代持股協議被認定為無效或被撤銷。隱名股東享受投資權益的重要合法依據就是代持股協議。如果隱名股東在實際投資過程中未與名義股東簽訂投資合同,僅以口頭方式加以約定,沒有有效的投資證明,或者雖然簽訂了合同,但是由于法律知識的欠缺,導致合同約定的雙方權利義務不明確,甚至觸犯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等情況,往往會導致在糾紛發生時,法院會認定雙方的代持股協議無效或被撤銷。進而導致隱名股東喪失投資權益,名義股東僅對隱名股東承擔返還不當得利的法律責任。
第二,隱名股東因其隱蔽性,無法直接參與投資公司的經營決策,導致其投資效益降低。我國《公司法》第4條明確規定:“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但由于隱名股東身份的隱蔽性,使其無法依法享有上述權利,參加股東會議,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隱名股東想要了解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也要以名義股東為媒介。這就可能會導致隱名股東的合理建議未被公司有效采納,降低了其投資資本的收益。
第三,名義股東不按約定履行協議,濫用股東權利處分股權。我國《公司法》在名義股東轉讓股權的問題上,一方面認可名義股東在形式上為公司股東的地位,認定其處分股權的性質為“有權處分”。另一方面,考慮到隱名股東才是實際的出資人,為了保障其權利,要求受讓人要滿足“善意取得”的條件來取得名義股東所處分的股權。受讓人“善意取得”股權的法律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26條第一款的規定:“除非隱名股東能夠證明第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隱名股東和名義股東之間存在代持股協議的事實,否則第三人可依善意取得抗辯‘隱名股東’請求確認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訴訟。”所以,在實務過程中,一旦名義股東不履行代持股協議,濫用處分權,如果受讓人是善意的,則隱名股東隨即喪失自己的隱性股權,無法繼續享有相應的股權收益,僅能以名義股東違約為由,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名義股東名下的實際出資人的財產被查封和強制執行。名義股東的債權人可以依據法律對名義股東名下的股權申請查封和強制執行。雖然隱名股東可以對此提出執行異議,但是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的代持股合同,僅存在對內效力,不得據此對抗第三人。所以,隱名股東提出的異議,一般來講也很難獲得法院的支持。隱名股東雖然可以向名義股東追償,但是其也會因此喪失從公司繼續獲取投資效益的權利,造成重大的損失。
針對上述所闡述的隱名股東在實踐中存在的法律風險,特提出如下幾條建議,對投資人隱性投資所帶來的投資風險加以防范:
第一,投資時,慎重選擇隱性投資。防范隱性投資法律風險最根本的途徑是慎重選擇。如果可以以顯名的方式投資,盡量避免以隱性投資的方式投資。雖然我國法律對隱名股東的權益有一定的規定,但是一旦名義持股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代持股協議,隱名股東的權益都將遭受損失。即便隱名股東最終可以依法向名義股東追償,但是也會喪失股權收益,增加維權成本等眾多不必要的損失。
第二,不得不采取隱性投資時,要全面調查篩選確定名義股東。隱名股東投資權益的實現一般都要通過名義股東。雖然隱名股東可以依據代持股協議對名義股東的行為予以監督,要求其積極全面地履行合同。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巨大經濟利益的誘惑,有很多名義股東為了個人利益濫用名義股東的權利,造成隱名股東不可逆的損失。所以隱名股東在選擇名義股東時,一定要全方面考察名義股東的資信情況、負債情況、誠信記錄等,把握好名義股東的道德風險。
第三,盡量采取書面的形式簽訂代持股協議,充分熟悉相關法律,保證代持股合同的效力,規范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并妥善保存好相關的證明文件,如出資證明等。在簽訂代持股協議時,要注意寫明隱名股東作為公司實際出資人的法律地位、出資金額、收益方式、名義股東對隱名股東所應承擔的公司經營情況的報備義務、雙方之間的投資風險分擔、違約責任的承擔等等內容。以確保當爭議發生時,隱名股東可以通過合同,證明自己的法律地位,保障自己的法律權利。必要時還可以讓名義股東為代持股協議提供相應的擔保,以便糾紛發生時,及時獲得補救。隱名股東對其與名義股東之間的代持股協議、其對公司的出資的財務流轉憑證、以及隱名股東獲得公司股權分紅的收據等都應妥善保管,以證明自己實際出資人的身份。
第四,通過公司章程約束名義股東,適度參與公司經營,保障自身權益。公司章程,是由公司股東制定并一致通過的意思表示。具有法定性、真實性、確定性等法律特征。在公司章程中可以明確載明公司組織和活動的基本準則,可以規定限制股東股權轉讓、抵押等各項內容。有條件的隱名股東可以通過公司章程來約束名義股東對股權的處分,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綜上,投資人無論是自愿還是被動成為隱名股東,都應在投資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做好投資前的風險評估和投資后對名義股東履行協議的監督。熟悉法律的相關規定,收集并妥善保存相關的證據材料,以便當糾紛發生時能及時有效的應對,保障自己合法的財產權利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