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林
宜昌市西陵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新的形勢和新的司法環境對公訴案件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提神公訴人的公訴能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就內涵而言,公訴能力有廣、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公訴能力是指審查案件、出庭公訴的綜合能力,包括審查判斷證據的能力、正確運用法律的能力、出庭支持公訴的能力、履行訴訟監督職責的能力及公訴業務領導、指導的能力。狹義的公訴能力僅僅指出庭支持公訴的能力和水平。①
新的形勢下的司法過程,對公訴人的要求是立體的、全方位的,一名優秀的公訴人,應當具備以下能力:
(一)控訴、辯護、審判“三位一體”的思維能力。刑事訴訟的三元結構中,公訴人承擔的是控訴智能,但單向的追訴思維顯然已經不能應對負復雜的訴訟格局。以辯護思維對案件事實和法律進行逆向審查,能夠從對立的角度發現案件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更有效地應對庭審,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建立審判思維,有利于公訴人站在裁判者的立場評判案件,更加全面、多維審視案件的事實和證據,從而更加準確認定案件。
(二)深厚的法律理論功底以及法律知識更新適用能力。法律并不是簡單的法條適用,準確適用法律需要全面了解法的基本原理、立法精神、立法目的、背景等,公訴人首先要具備深厚的法律理論功底,此外,還要具備相應的知識更新能力,通過自學和培訓,迅速掌握新法的立法精神和內涵,熟悉新法,和工作實際相結合,跟上法律更新的腳步和節奏。②
(三)全面審查、分析、判斷證據的能力。刑事訴訟實質上是一個發現、審查和運用證據的過程,要求公訴人具有對證據的敏銳的審査判斷能力和收集運用能力。
(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公訴人指控犯罪的過程實際是一個閉合的思維證成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公訴人能夠客觀公正的運用法律知識、工作經驗、生活常識對證據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
(五)穩定、強大的心理調適能力。出庭公訴無疑是一場競技,永遠充滿變數,公訴人必須克服一切心理壓力,在庭審的動態對抗中沉著冷靜,不卑不亢,針鋒相對地進行抗辯和說理,從而實現公訴目的。
(六)良好的公訴形象以及理性、平和、流暢、規范的語言表達能力。公訴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形象,不是要求外面多么美麗或帥氣,而是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應當莊重得體、精神飽滿、進退有度。語言應當得體,表述流暢、清晰,用語客觀、理性,不對當事人做人身攻擊,規范使用法言法語。
(一)提升公訴能力是應對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以審判為中心的核心要求是庭審實質化,強調“審判案件應當以庭審為中心。事實證據調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辯護在法庭,裁判結果形成于法庭”③,這就意味著過去“卷宗中心主義模式”下的法庭審理以庭前閱卷作為裁判基礎的格局發生變化,法院裁判的基礎不再是卷宗,而是庭審中雙方提出的證據和意見,④這一裁判思路的變化,必然導致公訴思路相應作出調整。對于公訴人而言,不僅要像以往一樣,在庭前整理規范的卷宗,還要求在庭審中充分闡述控訴思路和邏輯,并隨時應對辯方各種形式的“發難”,這對公訴人能力的要求,必然較之過去有大幅提高,基于此,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提升公訴人的公訴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2015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關于加強出庭公訴工作的意見》便是對這一問題的回應。
(二)提升公訴能力是回應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一觀點成為新的時期社會大眾對司法公正的新要求,而且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以及信息化建設的完備,社會各界對司法的關注度日益增高,對司法公正的期待也會越來越高,作為掌握國家公訴權的公訴機關,在指控犯罪、證實犯罪以及保障人權方面將擔負起更加重大的責任。而且,隨著審判公開的進一步推進,越來越多的案件庭審將置于大眾目光之中,公訴人在庭上的表現直接關系到檢察機關的形象,在此背景下,提升公訴能力成為必要。
(三)提升公訴能力是公訴人主動適應工作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實踐中疑難復雜新類型案件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傳統犯罪仍然居高不下,員額制改革后檢察官數量變得十分有限,在這樣的背景下,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工作量增加,工作標準提高,難度加大,司法責任制又使公訴人面臨著巨大壓力,而公訴隊伍人員數量、知識和年齡結構等方面與公訴工作發展的新要求存在不相適應的地方,基于此,加快提高公訴人能力迫在眉睫。
(一)嚴把“進口關”,遴選最優秀的檢察官進入公訴部門任職。在檢察機關內部,公訴部門應該是專業化程度最好的部門,對公訴人的綜合能力要求也最高,從提升公訴人公訴能力的路徑上看,首先就要把好“進口關”,對公訴部門配備最優秀的檢察官,可以通過組織內部業務競賽、組織公訴人遴選委員會等方式在檢察院內部選拔既有工作熱情,又有工作能力,既有理論功底,又有一定的訴訟技巧和經驗的檢察官擔任公訴人。
(二)加強對檢察官的理論培訓,定期更新理論知識。路徑有以下幾點:第一,加強檢察院資料庫、數據庫建設,拓寬檢察官知識來源渠道。一方面,要建立專門的資料室、閱覽室,定期購買最新的法律書籍,并鼓勵檢察官們閱讀;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優秀數據庫,比如購買中國知網、北大法寶等資料庫,讓檢察官們可以輕松閱讀最新發表的學術論文,第一時間掌握最前沿的理論信息。第二,借智高校,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和交流。一是可以嘗試向高校購買課程訂單,按照公訴能力的要求向課程高校招標,由高校教授定期對檢察官進行培訓,講授最前沿的理論知識,勢必對檢察官們的理論水平提高和知識更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鼓勵檢察官與高校老師合作研究課題,充分利用高校資源,讓檢察官們在課題研究中深入思考,提升理論素養。比如筆者所在的西陵區人民檢察院,與三峽大學相鄰,該校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具有法學一級碩士點,檢察院與法學院簽訂了建校共建協議,雙方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通過交流,形成共贏。
(三)以多種形式加強對檢察官實踐能力培養。路徑有以下幾種:第一,定期組織公訴部門進行經驗交流。公訴部門應當建立業務交流例會制度,以每一周或兩周為周期展開定期的經驗交流,鼓勵檢察官之間分享辦案心得體會;第二,完善“老帶新”制度,讓經驗豐富的公訴人對新任公訴人進行“一對一”“師徒式”指導,迅速提升初任職公訴人的公訴能力。第三,定期組織模擬法庭,甚至可以邀請同級法院的法官以及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與公訴人定期組織模擬法庭,進行實戰訓練,提升公訴人的庭審應變能力。第四,定期開展庭審舉證、質證,庭審發問,庭審辯論等專項訓練,⑤可以聘請優秀的檢察官、法官、律師授課。
(四)以各種業務競賽的形式提升公訴人的公訴能力。比如舉辦法律文書制作大賽,提升公訴人的文書寫作能力;舉辦公訴人辯論賽或者公訴人與律師辯論賽,提升公訴人的口頭表達能力、法律思辨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舉辦法律學術論文寫作比賽,提升公訴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理論素養。
(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鼓勵檢察官分享辦案心得體會,分享辦案經驗,總結辦案教訓。當前檢察隊伍中八零后、九零后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思路活躍,熱衷使用社交軟件,鼓勵他們利用社交平臺分享辦案經驗和心得體會,也不失為一種提升能力的有效方式。
[ 注 釋 ]
①李寶景.淺議如何加強個人公訴能力建設[J].法制與社會,2008.9.
②張艷麗.淺談審判中心主義訴訟模式下公訴人的素質建設[J].中國檢察官,2015.11.
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第11條.
④汪海燕.論庭審實質化[J].中國法學,2015(2).
⑤葉玉秋,等.“以審判為中心”語境下公訴機關的職責定位——兼論公訴能力提升的路徑[J].中國檢察官,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