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孟晗
昆明理工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民法從整體上看是調整民事主體之間平等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但是民法與私法一樣,都需要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施。顯然,民事責任基于此突出表現了需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施的屬性,表明民事責任在民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民法總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法的歷史發展,經由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再由權利本位發展到社會本位。帶有義務本位性質的民法,規定者民事主體在不履行其義務之時,將會受到怎樣的處罰,也就是將會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甚至民事責任跟刑事責任沒有太大區別。在我國古代,民事關系依賴嚴格的責任進行調整,法律中明確規定行為人在侵害他人財產、不履行義務以及損害他人人身時,承擔同等嚴厲的法律責任。同時期的古羅馬帝國的法律亦是如此,法律責任嚴格。到了近代,資本主義的民法,確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民事責任也因此具有平等性。民法逐漸趨向于權利本位,大多數立法也是以權利本位為切入點,雖然也規定了人們的義務以及違反義務時需要承擔的責任,而這種責任通常被確定為財產性的責任。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公共利益開始被人們所重視,成為限制人們權利的因素,進入信息化時代和多元化社會之后,民事主體的權利種類增多,相應的義務和責任也增加。人們各種各樣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決定了民法同樣也需要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施。
民事責任的目的就是為了救濟被害人的權益,予侵害人以承接,并且警示和教育他人。可以說,救濟被害人是民事責任最主要的功能,通過予以侵害人以責任,保障受害人的利益。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承擔民事責任,本就是違反義務的人應當受到的民事制裁。只有這樣出,才能警示他人,對他人的行為起到指導作用,使其能夠恰當的履行民事義務。有著中國特色的民事法律體系,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中,都單獨規定了民事責任,也沒有設立單獨的債法總則。所以,民法總則必須對民事責任的基本規則作出規定。
在我國的民事法律體系中,違約責任規定在合同法中,侵權責任體現在侵權責任法上。根據我國民法典立法小組“兩步走”的決定,第二步將編纂民法典的各編。就合同法來看,合同編是在現行合同法的基礎上進行編纂,不設債編,也不設立債權總則編。按照該立法計劃,違約責任還將繼續規定在合同法體系當中。我國的侵權責任在《侵權責任法》中也有較為詳盡的規定。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也有其統一性,存在一些共同規則,應當將其規定在民法總則的民事責任一章中,以確保民事責任在民法典中的統一性和科學性。
不僅是違約責任以及侵權責任,民事主體在違反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的規定,以及其他民事義務時,也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是,就我國目前的立法計劃來看,將不會制定債法,也沒有債法總則,如果不在民法總則中對民事責任作出一般的規定,就會缺乏追究這些債的責任的法律依據。因此,為了彌補這一法律缺陷,民法總則就應當設立統一的適用歸責,對民事責任予以規定。也即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之外的民事責任,可以由民總中的一般規則進行調整。而違約和侵權責任,不僅民法總則可以作出規定,合同編和侵權責任編也能分別進行規定。
《民法通則》是我國上個世紀中后期的產物,可能尚存不成熟之處,而內容和體系還是有獨到的地方。因此,民事責任一章在民法通則中的確立,也是適應了我國立法的發展,體現了中國立法的特色。在民事責任這一章節,融合了違約、侵權以及其他民事責任的普遍性規定,對于民事責任的設定,是統一的而且不分等次的,這其中的科學性和進步性是不容否定的。從法律體系上看,《合同法》以及《侵權責任法》分別對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進行了規定,是對民法通則中民事責任中有關違約責任、侵權責任有關規定的替代。但是,民法總則應當繼任民法通則中有關民事責任的一般規定,加以修改完善,這也是我國立法的特色。
民法理論完善的一方面就體現在區分責任和義務當中。在實際生活當中,責任和義務在給付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而二者之間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義務是需要當事人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自覺的去履行。但是,責任是違反義務之后產生的第二性法律關系,依賴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實現。民事法律關系是否具備責任要素,是區分自然之債與法律之債的關鍵。最初的民事法律關系,在羅馬法中的體現是主體和權利義務兩部分組成。到了資本主義時期,權利義務逐漸與客體相分離,再到義務與責任相分離。這些都是民事法律關系的相關理論深化的結果。因此,民法總則,在繼任民法通則的基礎之上,完善民事責任的規定,是立法上進步的表現。
區分責任與債,是民事立法的又一次完善。相較而言,責任與債的個性是大于共性的。債是特定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具有相對性,與侵害人侵犯絕對權產生的侵權責任不同。責任本質上還是依靠國家強制履行,是受到國家公權力強制干預的一種關系。債的關系卻不同,合同關系發生爭議之后,國家公權力不會對此進行干預。只有在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之時,經由其他受損方的請求,公權力才會對其進行干預。任何民事主體,只要侵犯絕對權,就會產生民事責任,這也是侵權責任編獨立成編的主要原由。
第一,《民法總則》在民事責任這一章節中,對承擔民事責任的一般條款進行了規定,也即第180條第1款規定:“民事主體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該條第2款規定:“民事主體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民事義務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該規定體現了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在違反民事義務之時,理應承擔民事責任的這一后果,是各種民事責任的普遍特征所在。
第二,民事責任一章中規定了按份責任和連帶責任。《民法總則》第181條規定:“二人以上依法承擔按份責任,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在第182條第1款中又規定:“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在合同的違約責任以及侵權責任中,都有按份責任和連帶責任的存在。因此,這2條法律規定體現了民事責任的統一性,應當規定在民法總則當中。
第三,統一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民法總則在繼任民法通則的基礎上,對民事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作了統一的規定。即在第183條中對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等進行了規定。雖然,在之前的民法總則草案中,增加了“恢復生態環境”該種責任方式,但是,恢復生態原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缺乏實踐的可能性,最終在民法總則中刪除。
第四,集中規定了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正當理由。不可抗力不僅阻卻了當事人不承擔違約責任,也阻卻了當事人不承擔侵權責任(184條)。正當防衛(185條)、緊急避險(186條)雖然只是不承擔侵權責任的正當化事由,但是規定與總則當中,更能夠體現不承擔民事責任理由的統一性,從而突出民法典邏輯的嚴密性以及科學性。
第五,民事責任章節中規定了因保護他人遭受損害而形成的受益人的補償請求權。第188條規定:“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這是對見義勇為者利益的維護。在我國的現實社會中,常會出現有人因與不良分子進行搏斗或是對受害人施以援助之手,而使自身的權益遭受損害的情形。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應當由侵權人來承擔民事責任。在侵權人無法進行賠償或是沒有侵權人之時,應當由受益人因其受益對見義勇為者進行補償。這也是民事責任中的補償之責任,該立法順應了我國的國情。
第六,規定了責任競合權和民事責任優先原則。第190條規定:“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民事責任。”在民事活動中,通常會存在同一事實符合兩種或者兩種以上法律規范,能夠這些法律規范進行調整的情形。如某一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侵害他人的行為,可能違反了刑法,需要承擔故意傷害罪的刑事責任;又因為他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了行政法的行為規范,還需要承擔開除公職的行政責任;除此之外,因為給行為人造成了人身損害,還需要對行為人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在這些責任中,本質上互不影響,都應當承擔。但是,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在涉及財產責任之時,當侵害人的財產總額不足以承擔這些責任時,就會發生財產責任的競合,應當優先承擔民事責任。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可以說在民法典編纂的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民法總則中,單獨設立了一章,規定了民事責任。此種做法不僅是基于民法還需要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需要,也是發揚民法通則的優勢,對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侵權責任以及違反其他民事義務時承擔的民事責任的統領。從我國以往的司法實踐來看,在民法總則中規定民事責任,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