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致遠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120
公平責任是《侵權責任法》中一項損害分擔規則,它是指當雙方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均沒有過錯,而且亦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追究當事人責任的情況下,法官此時可以根據案件的事實和雙方的實際情況(一般為財產情況),判令由雙方公平合理的分擔損害造成的損失。
從《侵權責任法》中對公平責任這一條款的表述我們可以知道,公平責任的適用是沒有特別的要求和限制性規定的。只要符合上述條件,法官就可以考慮適用公平責任。而在實際判案過程中,如何具體分擔雙方損失又是十分依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由此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本文就以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為重點,探討如何對其加以限制來確保公平責任更好的適用。
鑒于之前公平責任的概念,我們不難看出公平責任作為損害分擔條款,沒有具體限制性規定,其適用完全取決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雖說這么規定是為了讓案件得到更高效的判決,提升司法效率。但也意味著在實際裁判中,它的適用范圍可能輕易被擴張。對于公平責任而言,能否適用公平責任以及適用之后案件具體情況的認定和當事人的責任分配等關鍵性問題都只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來決定。所以,法官擁有這么大的自由裁量權就對他自身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提出了十分嚴苛的要求,不然很可能會由于法官的個人原因導致雙方責任分配的不公平,而使一方當事人承擔了其本來不需要承擔的責任,這樣反倒使公平責任顯得不公平了。
首先,提高法官整體素質,確保責任分配公平公正。法官自由裁量權雖然可以帶來司法效率的提高也能對法律局限性進行有效補充,但是這對法官的素質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導致不合理的判決產生。
公平責任由于自身抽象的特性,使得它十分依賴法官的自由裁量,此時對于法官個人的能力以及職業素質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平責任究竟如何確定最終的責任分配需要嚴格考量諸多因素,主要有:當事人的收入情況,教育水平,社會地位等等。對如此眾多事項的考量需要法官擁有較高的職業素質和判斷能力。法官要能夠對這紛繁的因素進行梳理整合進而做出準確的判斷,合理地分配責任。
其次,司法實踐中也要合理運用判例。不可否認公平責任在實際應用中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法律的僵硬。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法官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也會導致個人主觀因素會對最后的判決結果帶來實質性的影響。這樣同案不同判的情況就會發生,而這無疑對于維護法律的穩定性是很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下引入判例制度是十分合適的。它起源于英美法系國家。判例最大的特點就是判決遵從先例而不是死板的適用法律,這樣就能夠實現同案同判,最大限度的實現公平。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判例法沒有成為我國的法律淵源。筆者認為在時代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各方利益沖突日趨頻繁,關系愈發復雜,《侵權責任法》有時已經不能滿足生活之需。另外一點就是由于公平責任實在是過于抽象,不同法官的價值判斷都不盡相同。此時運用判例就能使那些類似的案件得到統一的判決,維護法律統一。由我國的現實狀況所決定,我們不可立像英美法系那樣建立完善健全的判例制度。但也不代表就將其拒之門外,要應取長補短,汲取源自歷史的經驗,認同判例的說服力價值,將其作為民法的補充淵源。
最后,加強對司法裁判的監督機制。權力沒有監督就會變質,就會造成濫用。由于公平責任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使其極其依賴法官的自由裁量,這就更需要我們對它加強監督,不然會導致它很容易被濫用。雖然當前法律條文上有對濫用職權處理的規定,但是主要都是懲罰性手段。我們更要注重的應該是監督預防其發生,把這種現象扼殺在搖籃里。
在科技發展如此迅速,信息網絡資源的獲取如此便捷的今天,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方方面面對司法裁判進行監督。比如網絡電子媒介和新聞媒體的監督,對于一些濫用職權的行為進行曝光報道,從而實現全民監督。這種無孔不入的監督方式會讓法官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警惕而不敢徇私枉法,做出讓人民信服的公平公正的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