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海峰
浙江共業律師事務所,浙江 寧波 315000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早規制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的國家之一,美國反托拉斯法在規制縱向價格壟斷協議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美國對于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的規制原則歷經了一個從本身違法原則向合理性原則轉變的過程。
“本身違法原則”(per se rule):只要上、下游經營者之間只要制定、實施了《反壟斷法》所禁止的縱向價格壟斷協議,又不符合反壟斷法中的豁免情形,即違反了反壟斷法的規定,具有法律上的可譴責性和應受制裁性。在早期的反壟斷司法活動中,“本身違法原則”得到了哈佛學派的強力支持,再加上其適用過程中確定性強,評判標準明確,因此得到了當時美國大部分法院的采納。“本身違法原則”作為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的主要規制原則是在1911年的邁爾斯案中得到確立的,在該案中法官的主流意見認為轉售價格固定協議的實施,會削弱乃至消除同一品牌內的銷售商之間的價格競爭,間接有利于達成價格卡特爾,使市場中的商品價格不會因為銷售商之間的競爭產生變化。
“合理原則”(rule of reason):認為僅僅憑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實施了反壟斷法所禁止的縱向價格限制協議的行為,還不能判定當事人違反了反壟斷法,還必須根據個案的特殊情況,分析該協議對該市場內的競爭狀況、消費者福利是否有損害以及該協議的實施是否會提高經濟效率,當司法者通過縝密的分析后認為該協議所帶來的競爭效果弊大于利的時候,反壟斷法才會對該協議予以規制。在二戰后,隨著芝加哥學派的崛起,“合理性原則”越來越多的被司法者所采納。“合理原則”的崛起是在2007年的麗錦案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忽略了麗錦公司與原告及其他轉售商之間的橫向關系,以5比4的微弱優勢推翻了邁爾斯案的先例,多數派法官認為今后在涉及到縱向價格限制協議的案件里必須有完全適用合理原則;只有當涉案協議完全或者幾乎完全具有限制競爭和降低產出的效果時候,本身違法原則方有一定的適用空間。該案說明了在美國對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的主要規制原則已經由本身違法原則轉向合理原則。
歐盟作為當今世界反壟斷三大區域之一,雖然較美國在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的規制上起步較晚,但是作為后起之秀,憑借后發優勢,結合自身實際對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確立了本身違法原則和合理性原則并用的規制模式。
歐盟法早期是不區分橫向壟斷協議和縱向壟斷協議的,關于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的規制原則只是散見于一些規定中,缺乏系統的規定,導致歐盟在規制縱向價格壟斷協議問題上常常出現一些法律空白。直到1999年歐盟地區出臺了第一部直接規制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的法規——《縱向協議集體豁免規則》,該規則第一次在歐盟反壟斷法體系中確立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的概念。而對于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的規制原則的規定,與美國法不同的是,歐盟法對于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的規制原則上一方面并沒有完全放棄本身違法原則,通過頒布《關于縱向協議集體豁免條例》規定轉售價格固定協議和最低轉售價格限制協議仍然屬于非法;另一方面歐盟也逐步引入合理原則,并逐漸擴大其適用范圍,歐盟之后頒布了《縱向價格行為限制條例》,該條例規定當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符合三種有利于市場競爭的情形時,是可以得到豁免的;同時歐盟法90年代末也將最高價格轉售限制協議剔除出歐盟反壟斷法中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的范疇。
綜上所述,經過發展,從總趨勢上看,美國和歐盟在縱向價格規制原則方面都逐步提高了合理性原則的地位,擴大了其適用范圍。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立法者認識到縱向價格壟斷協議不僅僅會給市場競爭帶來負面作用,而且在特定的情況下縱向價格壟斷協議反而會提高消費者的福利,對解決“搭便車問題”、提高產品銷售服務、維護企業的商譽、促進產品質量標準化等方面能帶來較大的積極作用,因此各國反壟斷法對縱向價格壟斷協議相對更寬容,選擇適用“合理性原則”對那些反競爭效果弱,而積極作用大的縱向價格壟斷協議予以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