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
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5
在憲法中把環境分成兩大類,生態環境以及生活環境。我們大多將生態環境定義為人類賴以可持續地生產生活的各種自然資源的總和,生態環境一詞是將生態與環境進行組合。最初出現在198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并且第26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針對的是生態環境。生態與環境之間有密切關聯同時又存在一定區別。在對生態環境做理解時候需要包括兩部分內容,“生態與環境”。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生態與環境融合不斷加深,變得更為緊密。生態環境的概念就將生態與環境的整體性體現的淋漓盡致。
當司法實踐中出現新的問題就需要對法律進行不斷修改使其變得完善,在環境上包括污染物種類、排放標準等。但是,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并不是所有造成環境秩序破壞的行為都屬于犯罪行為。將哪些情況列入刑法中需要由刑事立法者與有關部門進行標準的權衡,讓生態環境刑法規范趨于完善。罪刑法定就是需要將犯罪行為以及犯罪刑法以法律方式進行明文規定。在《新司法解釋》中對生態環境的犯罪門檻進行降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對入罪標準進行細化。在《新司法解釋》中第1條第3款和第4款就對重金屬危害進行了規定,將犯罪情形細化,讓重金屬毒害刑法具有更好的實踐性;第二,將更多環境要素列入犯罪范圍。例如大氣污染,如今霧霾已經成為關注度極高的社會問題。
在對我國生態環境刑法機制進行分析時,生態環境法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對危險方法的判斷標準進行確定,同時還要重視到犯罪主體的廣泛性。《新司法解釋》增加了新的犯罪主體,分別為:環評機構、對監測數據進行篡改或偽造的單位以及個人、危險廢物提供者。擴大生態環境犯罪的主體能夠促進生態環境刑法預防功能的充分發揮。作為立法者需要將預防犯罪與懲罰犯罪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讓道德約束作用于每個公民。
目前刑法所打擊的生態環境犯罪大多與我們的生活相關,是每個公民都能夠直接感受到的生態破壞,常見的包括非法開采煤礦資源、非法占用耕地、排放超標廢水及廢棄物等,這些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直接破壞。但是,還有很多生態環境要素并沒有被列入刑法范圍內,包括海洋、電磁波輻射、振動、放射性物質等。這就需要對這類生態要素進行相關規定,對行為人的實施加以限制,保護所有生態環境資源。在生態環境刑法的作用下能夠讓人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各種行為,擴充人們的認知范圍。作為法律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由于生態環境具有不可再生以及不可逆的特性,這就需要讓生態環境刑法發揮出自身最大的防御功能。對立法保護范圍進行完善能夠促進生態環境刑法預防作用的充分發揮。
第一,應當將過失行為納入生態環境犯罪中,讓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人時刻保持警惕、認真的態度,讓針對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的刑事法網變得更加嚴密;第二,對污染環境罪的定罪標準進行細化。從實踐中表明刑法應當具有可分割性。要對生態環境犯罪對應的刑法變得更為具體,能夠進行橫向比較,讓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人不會犯下更加嚴重的罪刑;第三,減少空白罪狀。要減弱對行政法規所具有的依賴性,保護國家行使立法權。減少空白罪名能夠讓罪名更為確定,降低犯罪概率。
環境污染最終的受害者是公眾,這就需要讓公眾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這與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相一致,這就需要對生態環境的價值理念進行全社會的普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人也屬于社會群眾,這就使得保護環境的合力很難形成。在認定生態環境破壞行為時需要通過專門機構的鑒定,這就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容易造成破壞環境行為的再次發生。當發生生態環境污染時,受害方具有檢舉的責任,但是很多民眾并不了解要怎樣向司法機關求助,沒有樹立起良好的維權意識。這就需要派駐檢察室發揮自身優勢,對駐派中遇到的環境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同時,還要重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利用現有平臺幫助群眾樹立起良好的環境維權意識,聯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對環境犯罪活動進行打擊,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