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經濟性裁員指的是企業生產經營出現困難后,為了實現對困境的有效抵御所展開的大規模裁員行為,利用裁員方式減少企業冗員,促進企業的發展進步。在《勞動合同法》中,為了使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得到保證,對經濟性裁員的限制適當放寬,但是因為經濟性裁員會導致企業部分員工失業,因此,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勞動合同法》對經濟性裁員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約束。經濟性裁員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同時還會導致大量勞動者失業,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必須要做好對企業經濟性裁員的管理,本文就此展開了研究分析。
受到勞動者個體因素影響,社會勞動者在性別、年齡、勞動能力等方面存在有明顯差異性,雖然勞動者的權利形式是平等的,但是實際生存的權利存在有明顯不平等情況。一方面勞動者的權利形式必須要求從法律層面承認勞動者的權利平等,另一方面因為實際生存權利的不平等必須要求通過法律制度實現對勞動者的有效保護。因此,企業裁員過程中,需要對勞動者個體差異有充分考慮,適當照顧弱勢群體。雖然《勞動合同法》中規定了裁員的三種標準,但是對于三種情況同時出現時優先權沒有明確標準,無法覆蓋所有被裁人員標準,企業如果機械性照搬這一標準,將非常容易有遺漏等情況出現。
我國《勞動合同法》等法律中子啊經濟性裁員方面有著明確的規定,但是條件認定等方面還缺乏規范性,實際操作性差。比如企業的“生產經營嚴重困難”缺乏量化標準,同時還缺乏相應的審查措施,一旦企業隱瞞真實情況利用該標準裁員,很難實現有效監督。
經濟性裁員的程序要求用人單位需要向工會和員工闡明具體情況,聽取職工的意見,向勞動部門報告裁員方案后可進行裁員。企業裁員以用人單位為主體,尚未明確勞動部門和工會的職能,只需要用人單位說明情況即可。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如果出現反對意見,用人單位不加考慮,這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沒有明確規定。裁員方案在勞動部門報備后,用人單位未聽取勞動部門意見,該如何處理,并未有明確規定,很難將裁員程序規定的作用得到有效落實。
一方面,增強企業職工素質,企業裁員中,職工往往處于弱勢地位,一旦失去工作,將意味著失去經濟來源。因此,必須要對經濟性裁員有充分全面的分析考慮。首先鼓勵員工加強學習,只有學習好科技文化方面知識,才能夠具備更多的競爭資本,在經濟性裁員中占據更多主動。還需要培養員工堅定地意志品質,在經濟性裁員中保持平常心,提高自我控制和調節能力。只有全面提高員工素質,才能使企業經濟性裁員穩定進行。
另一方面,注重經濟性裁員的穩定工作,在企業改革持續深化過程中,經濟性裁員很難得到有效避免,必須要對經濟性裁員的穩定工作有足夠重視。第一,做好經濟性裁員的調研工作,深入了解裁員職工的家庭和經濟收入情況,以此帶動觀念落后員工轉變自身的觀念;第二,在改革方案和措施應用前還需要對詳細了解員工在經濟性裁員方面的態度,保證經濟性裁員的公開性和公正性,使經濟性裁員具備更高的透明度;第三,做好裁員方法的應用,從員工的德、能、績等方面出發綜合分析考慮,實現對員工的有效激勵;第四,認真做好解疑釋惑工作,職工在裁員過程中的疑惑相對較為普遍,只有了解員工思想動態,才能夠展開針對性的思想工作;第五,關心裁員職工困難,將心比心,針對具備再就業能力員工,還需要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其順利再就業。
經濟性裁員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方式使企業當前的經濟困難現狀得到緩解和改善,需要在企業合同期滿前解除各項勞動合同,就勞動者而言,一旦被裁員,其生活將會產生非常大影響。因此,必須要提高對被裁員工的經濟補償標準,避免企業將自身的經營風險轉移至勞動者。從勞動合同制的實施角度出發,針對實施前被裁員工進行適當的勞動貢獻補償,針對實施后被裁員工,還需要根據《勞動法》進行補償。
比如說法國,立法規定企業裁員需要降低經營者主觀因素影響,采取非歧視原則,對被裁員工的家庭負擔、職業資格、工齡等方面因素展開充分全面分析考慮。德國立法中規定企業裁員時優先解雇不需要保護的人,比如避免夫妻雙方同時下崗,避免殘疾人、勞模等下崗。也就是說,規范裁員標準,能夠更好的體現社會公平和平等,維持企業的和諧穩定。
首先,要嚴格遵循勞動法中相關規定,規范企業用工申報制度,優先錄用被裁人員。其次,要做好對我國當前失業保障制度的優化和健全,減少被裁人員的后顧之憂。當前我國失業保障制度在實際應用中還不是十分完善,存在有較多問題,必須要加速《失業保險法》制定進程,對失業報下制度操作規程和方式進行嚴格規范,托大失業保險覆蓋面,加強失業保險體制管理力度,另外,還需要利用再就業等方式實現對失業保險金發放的補充,為我國經濟性裁員制度的實施打下良好基礎。
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性裁員屬于一種正常現象,能夠從市場角度出發提高勞動力資源配置合理性。經濟性裁員一方面可以緩解企業的經營困難問題,另一方面會產生大量失業人員,增加國家和社會負擔。必須要做好對經濟性裁員制度的完善,減少經濟性裁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才能夠更好的維持勞動力資源處于健康有序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