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財貿學院 遼寧興城 125105)
高校思政教育的展開要求思政教育的不斷整合與優化,以多種資源的整合來消除思政教育的局限性,這不僅與思政教育的開發利用有關聯,而且還與思政教育的實現性有所關聯。而在這些資源整合中,也涵蓋著人力資源的整合。高校人力資源分為兩大模塊,一個模塊為校外資源,一個模塊為校內資源。校外資源指的是與高校沒有關聯,能為高校提供思政教育的人力資源,其中包括學生家長、社會人士以及地方組織等。校內資源則指的是思政教師、高校輔導員及學生組織等。同時,高校的其他專業課教師應當也是思政教育的實施協助人員。
我國土地十分遼闊,隨著國家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高校幾乎遍布了全國,然而由于地區環境的差異,造就了校外人力資源的文化不一、素質不一、能力不一,以及數量多寡不一。由于發達地區物質充裕,科技水平先進,所以人口素質和數量都會偏高,名人名家也較多,能夠為高校所利用的人力資源較為豐富,發達地區的高校可以借此優勢積極開展人力資源整合,將一些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社會人士或者地方組織的負責人聘任為校外兼職人員,協助高校進行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經過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許多高校做的還遠遠未達到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校外兼職人員數量通常都很少,即使聘請了這些校外兼職人員,他們也很少會發揮到作用,大多數只是掛一個名號,紙上談兵[1]。
另外,校外的人力資源利用率相對來講也較為浪費。一方面在于校外兼職人員在校內講課,一場報告的人數有限,受益人數更有限,且高校給予的課時也是有限,三種有限放在一起,就使得校外兼職教師的意義并不大;另一方面在于同城高校進行合作交流的稀少,由于高校之間缺乏合理的溝通,致使校外兼職人員所講解的知識只能在極小的范圍內傳播,不能在多所高校之間互相影響,產生共享效果。這些人力資源的浪費不僅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壓力,而且還會降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得思政教育無法更好的傳達給高校學生[2]。
我國高校內目前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有三股力量組成:第一是直接與校黨委、團委及其多種相關部門機構的負責人,第二是思政課專職教師,第三是高校輔導員和黨政干部。這些人員大多都有著很高的教育水平,還有些人員具有職稱,他們的高素質能夠帶給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很大的課程質量保證。然而這一切看似美好,實則不然,三股力量之間沒有做到有效的協調,教師與部門之間缺乏交流,溝通不足,導致思政工作處于各自為營的情況,這不利于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的學習,阻礙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展開[3]。
高校內部的學生資源主要由個體學生與學生組織構成。大學生作為思政教育的直接受益人,應當積極主動參加思政教育工,同時高校也應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保證思政工作的順利展開。每個學生都會追求積極向上的氛圍,高校應當使出全力打造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大學生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思政教育的學習中。高校還可以通過舉辦各種活動來加強思政教育與人力資源的整合;例如,當今許多高校都對學生社團的發展較為重視,但是由于發展和業務指導方面缺乏一定的溝通,使得學生社團發展難以進行,由此學生社團之間的交流不夠充分,思政教育也無法在各個學生社團之間得到共享。同時,學生社團的專業性的不足,以及活動的局限性也阻礙了其本身發展與思政教育工作的展開[4]。
由于我國當前不斷倡導思政教育與人力資源的整合,各高校對此問題也開始保持了很高的關注,為了保證思政教育的有效展開,高校應當加強對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各項安排組織與管理,尤其是管理思政教育人力資源的問題上,應當進行全面性綜合性的優化。在管理方面,思政教育人力資源整合不僅關系到思政教育的運行與保障,而且還涉及到了教育方式的轉變,當今社會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為了保障大學生們的思政教育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高校應當嚴格控制思政教育人力資源的問題,而這也是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者不得不邁過的難關[5]。
思政教育人力資源整合的主要任務就是加強和提高思政教育整體隊伍的素質,使得師資隊伍整合與優化。對于學生來講,師資隊伍是直接接觸的教育第一線人員;對于學校來講,師資隊伍是思政教育的第一主力軍;對于國家來講,師資隊伍是保障思政教育的最堅實的基礎。加強校內外輔導員隊伍的整合,以及校內外師資隊伍的整合勢在必行,只有多方思政教育人力資源相互結合彼此扶持,才能保證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的實現。
思政教育人力資源的整合應當將教師優勢整合、學生優勢整合、學生社團優勢整合結合在一起。三者的優勢整合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展開,達到人力資源利用的最優化。
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使得思政教育的展開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如何在新形勢下保持思政教育工作合理發展成為了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而人力資源的整合較為關鍵,只有將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最大化,才能為思政教育工作的展開做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