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經濟管理系)
現代旅游業自19世紀中期萌芽發展到現在,不僅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而且成為世界各國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行業收入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這完全得益于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休閑時間和可供自由支配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旅游業成為拉動各國經濟發展的馬車之一。
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起步較晚,經歷了“政治接待型”到“經濟創匯型”的轉變,改革開放后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的地位逐步提升,逐步成為我國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之一。國家尤其重視旅游業的發展,頒布了一系列推動旅游業發展的政策,各地方也在中央的部署下將旅游業穩步推向前進。
宜州市位于廣西河池市,是廣西生態環境良好、歷史人文和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近年來,宜州緊緊圍繞建設“劉三姐文化旅游名城”目標,搶抓“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的重大機遇,大力唱響“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旅游品牌,旅游產業走上健康發展快車道。
宜州山清水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境內有龍江、臨江、小環江等風光旖旎的河流。宜州文化古跡甚多,有全國最早的五百羅漢名號碑,有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太平天國詩文石刻——翼王石達開及部將唱和詩碑刻,民風獨特,有原生態的壯族劉三姐山歌文化。宜州目前有劉三姐故里民族風情游、古龍河竹排漂流、白龍洞古跡游、金浪灣休閑度假游和龍江石林風光游等旅游線路。有祥貝風光、三門寺、馬山塘景區、歌仙橋景區正在開發建設中。
至2017年,宜州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17.21萬人次,同比增長22.25%;實現旅游消費62.89億元,同比增長30.15%;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數量從1家增加到4家;二星級以上酒店從3家增加到9家。
在政府的推動下,各方積極狠抓落實,整合資源并規劃旅游項目,完善旅游基礎配套設施,改善旅游環境,宜州市旅游業發展已具規模。
宜州市旅游發展效果顯著,獲得廣西特色旅游名縣、中國長壽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最美文化生態旅游名市、中國最具魅力節慶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宜業宜游城市等榮譽稱號。但是在總體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宜州市雖然有比較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在整個開發過程中,缺乏帶動力強的旅游品牌,景點小、散、單一,缺少帶動力。宜州市雖然在大力打造 “三姐故里”文化名城,但是在距離宜州100多公里的柳州,也有與劉三姐相關的文化景點。一個地區旅游要發展,需要的是與眾不同的文化差異吸引游客,而宜州市在旅游文化差異性、影響力方面均弱于柳州市。總之,相對于其他特色旅游地區,宜州市的特色旅游景點少,游覽時間短,游客在游覽景點的過程中無法真正體會宜州的文化特色,從而造成游客在宜州的停留的時間少。
近幾年,宜州市雖然在旅游促銷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到客源地舉辦旅游推介活動,開設官方旅游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與攜程等11家知名電商簽訂旅游合作協議。強化圖文影像宣傳,制作旅游宣傳影像6部,圖文資料5種,收到較好的宣傳效果。但是總體看來,宜州市對旅游包裝宣傳力度還不夠,一是缺乏健全有效的旅游促銷機制;二是旅游企業的宣傳促銷方面發揮作用不夠,缺乏利益驅動與激勵機制;三是缺乏節慶促銷。總之對外宣傳影響力不足。
旅游活動是吃、住、行、游、購、娛一體的綜合性活動。旅游開發,基礎就是交通、住宿、餐飲、購物等配套設施。最近幾年,宜州市在設施配套方面雖然也在不斷改善,但是仍然滿足不了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在旅游景點可進入性方面,多依賴公共交通,雖也能自駕,但是道路多為鄉級公路,旅游景點停車場緊缺,存在停車難問題。除此之外,旅游信息咨詢服務、特色旅游商品開發等方面也是制約宜州旅游業發展的問題之一。
宜州市旅游景點缺乏特色,沒亮點,沒有形成旅游品牌。宜州市可以借鑒周邊區域比如桂林、柳州的成功經驗,打造出符合自身發展情況的旅游品牌。而宜州的旅游宣傳口號在于“三姐故里·歌海宜州”,宜州市應緊緊圍繞這一宣傳口號做足文章,充分挖掘宜州的文化優勢,將劉三姐相關文化景點進行整合,形成系列旅游特色路線,比如以實施劉三姐故里景區、歌仙橋景區工程為重點,打造“劉三姐故鄉民族風情之旅”。
加大市場調查、明確目標銷售市場,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發揮媒體、廣播的宣傳優勢,進行針對性宣傳,加大宣傳促銷力度。例如可以建立相關的旅游網站,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網上旅游、旅游網絡預訂和結算業務,發布旅游信息,拖放旅游廣告,大力宣傳推介宜州旅游新形象。目前利用節慶活動推銷旅游產品,加快旅游發展是一條成功的經驗,宜州市應創意創新相關節慶文化,擴大劉三姐故鄉的知名度。
實施景區及城區通達景區的道路建設,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抓好公共設施建設,擴建景區停車場,建設規模的游客集散中心,進一步完善相關基礎配套設施,提高游客的旅游舒適度。加大旅游商品開發力度,提升旅游商品檔次,大力開發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的旅游消費項目和旅游商品。比如可開展旅游特色餐館評比活動、開展旅游商品設計創意等活動提高旅游商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