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戴斯大學 美國沃爾瑟姆 02453)
當前,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新興產業的出現,我國現有的市場監管體系所存在的監管盲區越來越多,不僅不利于市場的穩定運轉,而且不利于我國深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以及經濟發展新格局的構建。我國市場監管體系除了沒有將許多新興產業和新形勢中出現的問題納入監管體系,而且相關監管力度不夠、出現問題處理不及時也影響了我國市場監管的整體水平[1]。工商管理的監管工作作為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的一個有效保障,完善市場監督體系對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國經濟運轉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能夠進一步解決當前我國市場監督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必須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構建起一個完善的市場監督管理平臺,構建起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以更快的解決市場運轉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規范的行為[2]。
為了更好地解決我國深化改革的宏觀背景下經濟運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形勢以促進我國經濟新格局的構建,本文首先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以及一些新的形式進行分析;其次,對經濟新形勢下我國市場監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對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市場監管盲區和完善市場監管體系提出政策建議。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式和問題:
(一)實體經濟發展發生改變。當前我國資源日益緊張以及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現狀要求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以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實體經濟產業結構進行不斷調整在實現優化我國資源配置的目的的同時也給我國市場監管機構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3]。
(二)金融市場的轉變。當前,隨著我國實體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金融市場也發展的更加成熟和迅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實體經濟的轉型,我國的金融市場交易頻繁的同時其市場結構也發生了轉變,金融機構業務交叉不斷增多,這種情況下,單一的金融風險監管防范模式便不能更完善的對金融風險進行監督預警,缺失必要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這就導致金融市場上存在不規范的金融交易行為以及非法集資等行為的出現,擾亂正常金融市場的運行。
(三)當前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對我國企業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企業經濟發展要以市場為主體目標,從供給端發力調整企業自身的生產結構,通過為市場提供高端的、多元的商品和服務的路徑打造新的消費熱點,在既帶動消費升級的同時又提升了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的不斷出現,我國市場監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1)市場監管存在一定盲區。當前我國市場監管主要是針對傳統經濟各句中容易出現的一些不規范的市場交易行為,對新經濟形勢下的互聯網經濟、虛擬經濟等一系列新興產業中出現的問題并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管,導致市場混亂。(2)市場監管相關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市場監管作用的發揮主要依賴于相關制度的完善以及執行細則的制定,但是在實際的市場監管過程中卻存在不合理的交易行為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進行管理,導致不能夠對相關行為進行及時的糾正和處理,造成巨大的市場隱患[4]。(3)市場監管范式不健全。市場監管范式是基于對大量的市場交易行為進行收集和研究之后建立起來的用于對市場行為進行監管的一種方式,但是監管范式不健全將對市場的監管水平提升產生很大的阻礙作用。
通過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形勢以及市場監管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認為完善市場監管需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完善市場監管體系,避免出現監管盲區。根據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形勢構建監管體系是有效避免市場監管盲區的路徑,新的監管體系的構建需要將市場上所有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監察,以提升市場監管水平。
其次,強化市場監管執行力度。通過完善與市場監管管理制度配套的執行細則是有效保證市場監管力度的提升以及解決市場問題的關鍵,執行力的強化可以有效的解決市場交易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也可以進一步提升市場監管水平。
最后,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市場監管平臺。通過大數據信息技術構建市場監管平臺可以有效地將監管范圍擴大,并且在監管人員和管理人員之間搭建起一個有效的信息溝通平臺,市場監管人員可以通過信息平臺及時的解決相應的市場問題并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