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安徽阜陽 236041)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所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5年12月印發了《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對抓好新時期三農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各地各部門應當切實樹立與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全力推動農業發展的現代化程度,保障億萬農民群眾能夠和全國人民一起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該意見明確了到2020年我國現代農業取得顯著發展,糧食的產能得到持續鞏固與提高,我國糧食安全以及重要農產品的供給能夠得到切實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之質量與效率得到明顯提升;農民生活能夠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水平,農村人口的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上一番,城鄉居民群眾的收入差距不斷拉近;我國目前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全面脫貧,貧困縣實現100%摘帽,徹底解決區域性貧困問題;農民群眾素質以及農村社會文明狀況的明顯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力的持續提升;農村經濟和社會治理以及城鄉一體化等機制的健全完善。
增加投入的力度,全面整合相關建設資金,積極創新投融資體系,確保至2020年形成8億畝、力爭達到10億畝的集中連片高標準化農田。健全建設規劃,統一創建標準與監管體系,完善建設內容,改進建設布局。落實監管體系,確定責任主體。把高標準化農田列入到永久基本農田之中,落實特殊保護政策。
將農田水利列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至2020年,農田的有效灌溉面積應當至少要有10億畝,農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數應提升至0.55以上。積極實施規模化、高效性節水灌溉工作,大力推廣節水型灌溉技術。健全用水權初始分配體系,大力培育水權市場交易市場。積極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到小型水利建設之中。
我國的農業技術創新能力應當達到發展中國家的領先地位,努力在農業領域基礎性理論、核心技術等方面獲得世界級成果。綜合統籌農業技術資源,創建農業技術創新中心,落實農業技術創新工程。要推進農業產業技術機制創新,強化轉基因技術監管工作。互聯網+農業充分運用了物聯網、云計算以及大數據信息技術,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強化農業領域知識產權的保護,從嚴制裁侵權行為。積極推動糧食綠色化、高效化創建。完善適應于當前農業發展需求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積極引導大學、科研院所等推廣農業技術服務。積極鼓勵發展農業高新科技,推進農業技術園區建設。
要把職業農民的培養工作列入到我國的教育培訓規劃之中,基本上建立起職業農民教育機制,將職業農民培育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要主動開展農業領域的職業教育,把全日制農業領域中職教育列入到國家資助政策的范圍之中。要依托于高職與中職教育資源,引導農民群眾運用半農半讀等形式就地投入到職業教育學習之中。要實施新型農業經營帶頭人培養行動,讓其得到較好地培訓教育。要強化涉農領域的全日制學歷教育,指導農業類院校舉辦好農業類專業,從而定向培育職業農民。要指導有志于投入到農業建設的各類農村人員加入到職業農民團隊之中。要改進財政支農資金的方式,將部分資金投入到職業農民培育之中。
要基本上形成對農業領域資源實施科學保護、有效運用的政策以及技術指導體系,在根本上轉變開發力度太大、運用方式過于粗放的情況。要始終堅持最為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始終堅持耕地的紅線,確定其中的永久基本農田,積極落實農村地區的土地整治,推動耕地的數量與質量、生態的保護。要進一步健全耕地占補平衡機制,全力防止占多補少與占水田補旱地等情況,嚴禁通過毀林進行開墾。落實建設用地的總量與強度的行動,全面從嚴控制農村地區的集體用地規模。健全耕地保護補償體系。落實耕地質量保護模式,強化耕地質量的調查評估和監測,加大鹽堿地的改造力度。通過創建農業試驗示范區,劃出農業空間以及生態空間的紅線。推動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對于重要生態系統以及物種資源開展強制保護。
要在基本上形成改進農業環境的政策體系,保障農業領域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能夠得到控制,治理顯然已經收到了效果。要對農業環境的突出問題實施整體規劃。不斷提升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力度,落實化肥與農藥的零增長體系,落實種養業廢棄物的資源運用工作。全面推廣高效化生態循環農業方式。研究實施耕地輪作與休耕的制度體系,應用輪作、休耕以及退耕等多種形式,對相關地區實施全面綜合系統化治理。
通過健全農產品安全國家標準,至2020年農獸藥的殘留限量指標應當和國際食品法的標準相互接軌。要強化產地環境的保護以及源頭治理,落實更為嚴格的農產品投入品使用管理機制。開展獸用抗菌藥治理統一行動,建立高質量農產品品牌。進一步實施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健全完善從農田至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制,創建可追溯、可共享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強化標準管理模式,完善風險防控與檢測機制。落實生產經營管理的主體責任,嚴格懲處農產品違法犯罪行為。落實農產品安全工程,推動監管主管部門的能力建設,拓展抽檢工作的覆蓋面,強化嚴格檢查,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列入到黨政班子的考核指標體系之中。
強化農產品技術創新工作,推動農產品的初加工、精加工和綜合協調工作,提升農產品加工的轉化效率以及附加值,提升對于農民群眾增加收入的促進能力。要強化規劃與政策指導,推動主產區內農產品加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指導糧食主產區推動農產品的深加工,建立起優勢產業綜合集群。要落實環保、能耗以及質量、安全價值,推動農產品企業的優勝劣汰。
完善統一開放、布局科學的當代農產品市場價值體系,在搞活與流通過程中推動農民群眾實現增收。要抓好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工作,健全流通骨干網絡體系,強化重要農產品的物流體系建設。改進跨區域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實施冷鏈標準化建設,促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的建設工作。大力支持農產品銷售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動農村電商體系的進一步發展,推動線上與線下的相互結合,加快行政村信息網絡建設,加快農村網絡的提速與降費。積極鼓勵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同投入到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之中,指導各地各業完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機制。
依托于農村地區的綠水青山與鄉土文化等豐富的資源,主動開發休閑度假、旅游養生、農耕體驗以及農村手工藝等,讓其發展為繁榮農村與農民的新型支柱性產業。要落實規劃引導工作,運用以獎代補和財政貼息、設置產業投資基金等多種形式來指導休閑農業以及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大力改進休閑旅游重點村的道路、網絡、停車以及廁所等基礎性服務設施。大力引導與支持社會上的各類資本積極開發農民群眾參與度比較高、受益面比較廣的鄉村旅游項目。推動農村生態環境以及文化遺存的保護,建設具備鮮明地域特征的特色小鎮。要結合各地的具體情形,有計劃地建設休閑農莊、特色民宿以及戶外運動等休憩場所。落實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提質工程和農村文化遺產普查工程。
將國家財政大力支持下的基建建設的重心落實到農村,不僅要建設好,而且還要運營好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推動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拉近。完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長效落實體系,推動城鄉之間基礎設施的互聯與互通。推動農村地區飲用水源的保護工作,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工程。促進城鎮供水設施往周邊鄉村地區加以延伸。開展鄉村電網改造工程,致力于開發新型綠色小水電設施。推動全部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通硬化路與班車。創設條件促進城鄉地區客運經營一體化。把農村公路管護資金列入到當地財政預算體系之中。推動當地農村的規模化沼氣設施建設。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新型投融資體制建設政策體系。
完善鄉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機制,推動就地與就近轉移就業,增加外出務工農民工的整體規模,積極支持農民工回鄉開展創業。致力于開發特色縣域經濟以及農村服務行業,推動中小城市與特色小城鎮建設,提升農村人口的轉移能力。落實新型農民工技能提升規劃,面向農村困難家庭子女、青年農民工以及農村復員退役士兵群體開展免費職業教育培訓。依法確保農民工群體的合法權益,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機制,創建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體系。完善戶籍制度改革工作,確保進城落戶農民工能夠和城鎮居民享有一樣的權利,提升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水平。健全居住證體系,積極實現公共服務面向本地常住人口的全面覆蓋。切實維護進城落戶農民所具有的土地承包和宅基地使用等權利。
落實精準扶貧與脫貧策略,做到因人和因地分別施策,分類指導貧困家庭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役。運用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或者易地搬遷等政策推進農村貧困人群的全面脫貧。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健全中央全面統籌、省級行政區負總責、市與縣兩級抓具體落實的脫貧工作新機制。各地黨委與政府應當將脫貧攻堅工作列為重大的政治任務來抓,恪盡職守,扎扎實實地將民生與惠民政策在最大限度上往農村貧困地區加以傾斜。推動社會各方全力參與到扶貧開發之中。落實責任到人的脫貧考核問責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