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學)
2017年,服務業進出口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比重達到14.5%。其中,服務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量的10%,同比增長11.0%。這不僅表現出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改善,更反映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政策效果。
服務貿易的核心在于提供服務產品,而服務產品的提供主要是以知識的運用和人力資本的投入為核心生產方式,具有技術密集、能源消耗少、服務產品可重復利用,可持續發展性較強等特點。
目前,傳統制造業已發展得相對完善。技術水平顯著提高,生產成本不斷降低,生產效率顯著提高。生產出的大量商品,由于需求不足造成了生產過剩的嚴重問題。相比之下服務經濟的主要優勢在于,人們對服務需求是一個動態可持續的過程。同時,服務的提供不會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使得服務經濟更具有彈性和靈活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服務需求的比例在總需求中不斷擴大,使得服務經濟快速發展。因此研究我國服務貿易現狀,準確核算,能夠把握服務貿易特點順應趨勢靈活應對。
1.從量與增速看
2017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46991.0億人民幣,比2016年同比增加6.9%。實現貿易逆差16177.0億元,雖然逆差總額逐年擴大,但是逆差增速放緩。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依然主要來源于傳統服務業(旅行、建筑和運輸)。其中,旅行業占比最高,占服務業進出口總額的42.2%。其次是運輸業,占服務業進出口總額的42.2%。
2017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增速大于進口增速,增速分別為11.0%和5.2%,出口增速是2011年以來的最高增速。隨著我國制造能力向生產性服務能力的逐步擴展,專業服務領域競爭力的逐步提升,服務貿易增長是未來的一大趨勢。盡管服務貿易出口增速加快,但仍然存在較大逆差,而且貿易逆差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其中,貿易逆差較大的三個部門分別是旅行、運輸及知識產權使用費。
近年來,三大傳統行業服務貿易出口占比明顯下降,從2012年的50.2%下降到2017年的43.7%。而新興服務業(包括)出口占比從2013年起占比已超過50%,到2017年占比達到56.3%。其中主要拉動包括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及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業。這不僅體現著我國貿易結構的改善,也表明服務貿易的發展更趨向于高附加值行業,發展結構更優。
2.從服務類別來看
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業、知識產權使用費用及保險和養老服務。傳統服務業(旅行、運輸和建筑)占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65.6%,仍然占絕大部分。高附加值類服務增速較快,體現出我國貿易結構逐漸改善。其中,金融類服務出口表現突出,近幾年來金融服務出口逐年增加,由貿易逆差轉為順差,2017年增速達17%。保險和養老服務的貿易逆差縮小。
雖然知識產權使用費是巨大的逆差項,知識產權的進出口近年來越來越得到重視。貿易逆差逐年增大,但增速放緩。2017年,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額暴增,出口額達到322億元,比2016年增加244億元,增速達315%。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出口總額也達到2252億人民幣,增速達34.7%,增速為各服務類別之首。知識產權使用費用出口的快速增長也體現出我國高附加值服務的增長勢頭,反映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的成果。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造業轉型升級,對高端生產性服務需求持續增長,高端生產性服務的出口將進一步擴大。
貿易順差類主要集中加工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及其他商業服務業。其中加工服務出口在近幾年來逐年減少,貿易順差也在逐漸縮小。原因在于我國人工成本的增加,企業訂單的外部轉移及貿易結構的改善。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在近幾年中出口額逐年增大,并且保持著較快增長。
1.競爭力不足,高附加值服務缺乏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的競爭力在不斷增強,但是核心技術仍處于較低水平。雖然我國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量逐年增大,但是競爭力仍不足。從技術角度,根據衡量一國某產業出口技術水平的GVC指數,我國高技術密集度服務貿易出口技術水平較低。從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RCA)比較,我國與歐洲各發達國家相比,仍是勞動密集資源密集的傳統服務競爭力相對較高。而高技術、知識密集型競爭力不足,核心技術水平是限制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2.企業創新能力不足
雖然我國在加工方面具有優勢,但是長遠來看掌握核心技術,提高創新能力才是長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能。在這一方面,企業創新能力是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據《中國企業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6》顯示,我國企業知識產權創造能力2014年較2011年僅增長7.4%。在專利方面,有效專利具有量的優勢,但專利質量有待提升。2014年我國有效專利占全球的12.0%,僅次于日本和美國。而具有較高價值的三方專利較少,2013年我國三方專利占世界的比重僅為3.6%,而排名第一的日本為30.5%。在高質量的專利上,我國與日本美國還有較大差距。在創新合作及資源整合等方面進展緩慢。中國企業急需破解專利多而不優、運用價值體現不足的問題。
我國企業專利市場活躍度不高,企業專利所有權及許可收入不僅無增還略有下降2011年,我國企業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達49.1億元,而2014年則只有2011年的96.7%。知識產權保護在目前發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企業知識產權質量不夠高,核心專利少,侵權事件時有發生,維權成本高等問題長期存在會降低企業的創新動力。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勵企業創新,如何更好地將創新成果在實際中良好運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核心技術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它的掌握需要長期的積累,它不僅涉及技術的運用,也包含技術的研發、試驗及推廣。因此,提高核心技術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力培育高價核心專利,探索多種形式的專利營運。不僅如此,還要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相關研究者的素質。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定期讓研究者到企業中去,讓實際操作者學習最新研究成果。
在產業間合作的問題上,不僅要保持本國的比較優勢,更要針對性補齊短板。要加強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協調各產業發展的關系。針對性地補齊短板,在旅游業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素質,在通信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金融保險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等。
我國市場內,企業多為成本導向,政策驅動。因此要積極出臺相應激勵政策,在鼓勵企業創新的同時,為企業提供健康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及創新熱情。在此同時,不能忽視的便是研究成果的實際運用。即研究成果與市場的緊密對接。近年來,雖然我國科研經費投入不斷增大,科研成果逐漸增多,但是產生的高價值專利數量還是有限。關鍵在于,沒有注重科研成果與市場之間的對接,使得研究成果不僅僅停留在文字上,忽略了在實際運用中的更大價值。因此,要注重科研成果與實際運用的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