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英才學院 250104)
農村醫療建設是我國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解決農村醫療問題能夠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降低農村醫療風險,自農村合作醫療開展和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農戶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充分保障農戶的合法權益。傳統的農村合作醫療由民間組織自發形成,政府干預政府不高,這就導致農村合作醫療無法為農戶提供充足的保障,在此基礎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傳統農村合作醫療建設進行創新和改革,使其更加符合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主要是在國家和政府的干預下,針對農村醫療水平發展現狀,引導農戶自發參與,并由個人、集體和政府共同籌資,幫助農戶解決大額醫療費用的互助供濟制度,其最早提出與2002年,我國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提出的《關于進一步與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文件中明確提出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并要求將其推廣到全國各地,減輕農戶醫療負擔。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以來,在我國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研究和分析其成功原因,可以發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方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采取先試行后推廣的模式。這種政策運行機制能夠幫助管理者充分反應運行中的不足和弊端,降低改革風險和危機,通過在試點的具體運行,能夠科學的探索和總結出成功的新型農村醫療制度,加強農戶對新型農村醫療的認可,幫助農戶了解新型農村醫療優勢。
另一方面,政府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供后臺保障。傳統農村合作醫療往往由于缺乏資金而無法為農戶提供醫療補助,降低農戶對農村醫療的的信賴,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則是在政府的組織系進行的,國家和政府會為其提供大量的財政和政策支持,不斷彌補農村醫療中的資金空缺問題。
當前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和發展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實際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問題和弊端,如農村合作醫療費用報銷額度較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戶看病難的問題,農戶實際醫療費用支出依然超過自身可承受范圍;農村合作醫療推廣力度不足,大部分農村醫院及醫療服務點尚未開通醫療報銷服務功能等,除此之外,農戶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影響也十分深刻。對于農戶而言,其家庭收入條件有限,很多農戶對醫療消費存在錯誤的認知,對醫療消費有抵觸心理,導致農村醫療消費水平較低,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刺激農戶醫療消費行為,當國家和政府為農戶承擔一定的醫療費用后,剩余醫療在農戶可接受范圍內的話,能夠提高農戶就業積極性,推動農村地區醫療消費水平的提升。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為維護農戶合法權益,提高農戶生活保證的有效政策,需要進一步觀察和落實到農戶生活中,通過不斷創新和改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其更加符合現代農村的發展需求,有效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如何在農村中運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
國家和政府需要積極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廣工作,將其貫徹和落實到農村建設管理中,要求當地政府主要聯合個人和集體,建立完善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制度,為當地農戶提供合理的醫療保證。在推廣過程中,政府需要充分考慮農戶的消費水平和需求,引導農戶正確認識醫療合作的作用和價值,不斷提高醫療報銷比例,放寬醫療報銷標準,切實有效的幫助農戶解決醫療問題。
政府需要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行統一管理和建設,在國家各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和制度的推廣下,建立完善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制度,對醫療結構、醫療服務點的合作醫療內容和范圍進行詳細的規定,充分維護和保障參保農戶的基本權益。同時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人員隊伍建設,通過組織和開展各種培訓活動,提高農村合作醫療人員服務意識和水平,此外還需要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進行信息化管理,將農戶的醫療信息進行系統錄入,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信息化發展。
對于農戶而言,經濟收入是限制農戶消費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建設和發展有待進一步提高,增加農戶收入,為農戶創造更多的經濟來源,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點內容,因此在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農戶的消費能力,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農戶醫療報銷額度,提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投入力度,讓農戶有充足的能力應對各種大病問題,刺激農村醫療消費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農戶消費行為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設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由于農戶消費意識和消費水平不高,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缺乏正確的認知,大部分農戶不愿進行農村合作醫療消費,為進一步發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作用和價值,需要引導農戶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宣傳工作,有效的幫助農戶解決“就醫難,看病難”的問題,充分保障農戶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