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學院)
公允價值會計又稱市值會計,是指以市場價值或未來資金流量現值為基礎,來計量企業資產和負債的一種會計模式。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金融市場正逐步走向一體化。一個國家出現的金融危機,就可能會迅速蔓延到全世界,這時,公允價值會計信息會依靠其優勢,幫助投資者準確了解企業發展情況,以為其正確投資提供便利條件。
2008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最終擴散到全世界,形成了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給各國均帶來了巨大損失。以美國為例,就有雷曼兄弟、美林集團等一大批有著百年歷史的投資機構破產倒閉。關于這場危機,很多人認為與美國金融市場出現公允價值會計失衡有著直接關系。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于2007年11月,頒布并實行了旨在整合公允價值會計的157號準則。該準則實行前,次貸危機已初現端倪但并未擴散。但其實行后卻使得次貸危機加深并擴散。例如:雷曼兄弟銀行為保留其市場價值,直至破產前才宣布出現了70億美元的房貸市值虧空。美林集團銀行為減少其損失暴露,在被收購前折價44億美元出售了其大部分抵押債券,該減值行為也成為了美林集團銀行喪失獨立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金融危機期間,各國金融界人士均提出了修訂公允機制會計準則的呼吁,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到底有多大關系也已成為了人們的爭論焦點[1]。
金融危機的發生,使金融界與會計界人士對公允價值會計的優劣形成了支持和反對兩種論調,其各自觀點如下:1)支持公允價值會計的觀點認為,公允價值會計相較于其它會計計算方法,有著準確性、及時性和可比性的優勢,同時其還能使企業會計報告變得更有規律性和持續性,這將限制企業操控自身盈余資金,并使企業所出現的資產和負債得到更多暴露,這對投資者了解企業從而更科學地進行投資將十分有益;2)反對公允價值會計的觀點認為,公允價值會計并不能完整反映企業損失,因為很多企業出現損失是暫時的,后續有可能得到彌補。同時,由于很多企業的無形資產難以估計,這將導致公允價值會計報告在真實性上出現問題,夸大企業的損失數額,引發市場恐慌,這對于企業未來發展將十分不利。
由所產生的爭論可以看出,公允價值會計本身確實存在一定問題,盡管這些問題并不是引發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但對于危機的擴散和加深卻有著一定責任。這是因為金融市場本身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隨時處于變化中的市場并不是利用公允價值會計就能得到完全反映的。例如:當企業資金流動性變慢時,其資產負債表所反映出的公允價值將帶有滯后性。這時就需要利用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來計算其資本情況。因此,若想確保公允價值會計的功能真正得到發揮,首先需要把握好其使用時間點。一般來說,當一個企業的股東價值能夠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化時,才是使用公允價值會計的恰當時間。以對沖基金為例,其投資價值能夠與市場變化達到一對一同步,這時利用公允價值會計就能夠準確反映出基金的投資價值。
除了使用時間點要把握好之外,公允價值會計還要把握好應用對象,才能使自身價值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發揮,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在應用于高風險金融產品如債券、股票的投資判斷時,由于其價值會依照市場情況同步發生變動,因此,公允價值會計能夠在大多數時間內反映出其資產負債變化情況。但當金融危機出現時,因公允會計價值的提前反映特點,其可能會形成危機傳染而加劇金融危機的嚴重程度。這時可采用秘密披露的方式來降低其影響;2)而對于由于低風險金融產品如銀行的投資判斷時,由于銀行資產具有較高的穩定性特征,因此其價值在很多時候并不會隨著市場情況而同步變動,利用公允價值會計在很多時候不能準確反映其資產負債情況,可以用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來加以替代。
除了以上兩點注意事項之外,在使用公允價值會計之前,財務人員還要做好對其使用風險的分析,以降低其使用錯誤的出現概率,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財務人員要依照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詳細計算并分析出企業在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上所存在的關系。在進行信息披露時,可以將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列入到企業的資產損益表之內,而將企業的流動性風險列入到資產負債表之內,以使企業的營收情況變得更加清晰明確;2)鑒于公允價值會計存在一定缺陷,企業財務人員可以將其與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進行有機結合,列出兩份報表進行比對,互相彌補各自的缺點,以確保企業的財務情況得到真實反映[2]。
綜上所述,本文以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在源起、爭論方面所存在的關系為出發點,集中思考了完善公允價值會計的方法。認為可以通過把握好公允價值會計的使用時間點、區分好公允價值會計的使用對象、分析好公允價值會計的使用風險三項措施,來推動公允價值會計得到更好使用。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為更多金融行業人員運用好公允價值會計奠定基礎,以促進其財務管理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