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在中央扶貧政策的“組合拳”中,金融扶貧是重頭戲。通過扶貧貸款與產業扶貧結合的模式,以金融手段引導貧困人口探索脫貧之路,培育其致富的能力成為主流。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后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金融扶貧要發揮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的作用。而作為開發性金融機構,國家開發銀行(以下簡稱國開行)應利用其政策融資優勢,積極發揮在“金融扶貧行動”中的主力軍作用。
國開發行在實施扶貧工作的過程中,堅持“異地扶貧搬遷到省;基礎設施建設到縣;產業扶貧到村、戶;教育扶貧到人”的“四到”思路方法,有效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的生活條件改善。但扶貧專項資金管理較為分散,甚至出現重復使用現象,建立合理有效的監督審核機制成為當務之急。
(一)異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首要工作。通過改善安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經濟結構和拓展增收渠道,幫助搬遷人口逐步脫貧致富。2017年以來,國開行已經投放18億元人民幣應用于異地扶貧搬遷。但河北省較山東各省財政較為薄弱,且異地搬遷、棚戶區改造仍需大量資金投入,無法同時承受如此巨大的資金調度。因此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吸引投資和開拓項目是國開行繼續穩步推進工作的關鍵點。
(二)借力涉農資金整合,集中破解基礎設施難題。2017年伊始,國開行共投放180億人民幣用于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覆蓋了電力、交通、改廁、改水、危房改造等眾多項目。鑒于國開行只介入到省級,人員和覆蓋程度有限,針對一村一戶進行的扶貧措施實施起來困難。在通過對銀行進行授信后,組建銀團,資金下放到縣級,由縣級統一進行資源、資金的整合分配的過程中,有效的審核監督機制勢在必行。
(三)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提升產業扶貧“造血”能力。同省里龍頭企業合作,要求企業吸收貧困戶,增加貧困戶工資性收入,扶植當地特色產業。2017年國開行已經投放約18.7億元人民幣應用于特色產業的扶植。但在開發地區特色產業時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產品的銷售渠道、銷售市場及產品的品牌附加值。雖然近幾年在產業扶貧試點地方產業同省級龍頭企業合作成效顯著,但部分貧困地區由于個人、合作社的抗風險能力低,與企業合作制約因素較多,產業扶貧收效甚微,而部分地區的產品由于沒有品牌效應,在投入較高的成本后沒有更良好的銷售渠道,反而降低了收入。
(四)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矢志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鑒于居民不同的風險偏好及現代征信系統的不斷完善,國開行在教育扶貧方面主推生源地助學貸款這一舉措。2017年以來,已經投放約1.55億元人民幣用于助學貸款。并且已經建立試點,將生源地助學貸款推廣到高級中學。但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監督機制仍是制約項目發展的瓶頸。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
(一)堅持市場化導向,加快農業產業化,提高抗風險能力。產品的銷售問題及風險承擔問題一直是困擾產業扶貧的瓶頸所在。應加快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避免“一刀切”,因地制宜將其辦成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形成地方特色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并且在發揮企業的帶頭作用的同時,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從而減小個人的投資風險,實現致富。
(二)構建“政銀企戶保”合作新模式,促進扶貧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加強省市縣三級政府的合作,加快征信體系建設。推進利率化市場等措施引導金融機構進入和參與,增強金融機構自主性。創新金融產品,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交流,銀行與銀行之間,銀行與證券行業、保險行業、商業型金融機構之間貼條配合,共同參與。銀行給予一定的貸款優惠力度和保險公司的保險保障,使得扶貧工作立足于農戶的現狀。如政府、合作社、貧困戶、扶貧貸款、保險的一體化扶貧運作模式,給予金融扶貧資金支持,加大與保險行業的合作,有效解決貸款額度小、期限短、利率高、抵押擔保費用高等方面問題。
(三)加大貧困地區重點區域的扶持力度,著重支持薄弱環節。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問題,有關部門應加強溝通交流,做好群眾安撫工作,積極鼓勵創新“異地扶貧搬遷”的方式,如“化散為整”,將異地扶貧搬遷與開放地區特色產業相結合,加快產業發展市場化,促進當地就業。另一方面,立足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國開行“兩支一建”的行業長處,打破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