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8)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從供給端發力對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部分產業產能過剩、供給滿足不了市場實際需求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轉型過程中亟待金融產業的助力,金融政策的調整不但對我國實體經濟轉型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導性作用[1]。綠色金融作為我國金融市場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新常態程度不斷向縱深程度發展,面對我國傳統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資源的日益緊張以及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生態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約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綠色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2]。基于我國產業轉型以及經濟發展新格局構建的宏觀經濟發展大背景,2016年,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并確定了綠色發展的理念。隨后,杭州G20峰會,中國在注重發展低碳、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首次將綠色金融引入議程中。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推進綠色金融的發展,通過不斷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壯大節能環保以及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構建綠色經濟發展新體系。由此可見,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的宏觀背景之下,綠色金融的不斷發展將成為助力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巨大推動力。
為了能夠進一步的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綠色金融發展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分析綠色金融的發展趨勢,本文首先對綠色金融的相關概念和主要特點進行分析;其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最后,對如何通過綠色金融的發展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國經濟發展轉型提出政策建議。
隨著金融資本市場機制發展運行機制的成熟與完善,金融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關鍵環節和核心,促進金融產業的發展與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相融合,對促進我國經濟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綠色金融作為金融領域中的一個新興概念,其主要代表了一種通過調整金融產業發展理念,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一種金融經營理念[3]。2016年,《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綠色金融主要是指通過項目投融資以及相關金融服務為促進我國環保、綠色交通以及節能等相關綠色發展領域所提金融服務的一種金融發展方式。
由于綠色金融在我國發展和興起的時間相對較晚,且其發展的主要是隨著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因此,雖然當前國內學者尚未對綠色金融的具體內涵形成統一的界定但也有一定的關聯,主要分為三種:(1)從綠色金融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行界定:金融機構在進行貸款政策制定時,對貸款對象以及貸款條件的設定上主要針對發展綠色產業的貸款用途業務上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以促進低碳、綠色經濟的發展。(2)從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研發的目的進行界定:金融機構以環境保護作為部分金融業務運作的準則,以促進我國環境保護、協調經濟發展的一種金融發展方向[4]。(3)從金融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界定:以環境經濟為媒介,將金融和綠色和經濟進行深入、有效的結合,通過資本手段(如綠色信貸、保險等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金融產業的發展。由以上三種主要管理可以看出,綠色金融通過將綠色產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推進我國綠色發展的而進行的信貸、保險以及證券等相關業務的一種金融運營戰略。
通過對綠色金融的相關概念界定以及其所具備的特點可以看出,我國綠色金融政策主要側重于綠色產業的發展,通過金融機構為市場提供相關的金融服務引導我國產業進行轉型,從而達到構建綠色經濟發展新格局的目標。隨著我國經濟格局的變動,我國綠色金融在發展中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趨勢:
(一)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當前,我國金融在履行社會責任、拓展綠色金融業務時,主要是以綠色信貸為手段,為相關的綠色產業提供資金授信,所能夠提供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結構比較單一,業務覆蓋面相對較窄,既不能滿足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又不能實現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業務發展,拓展業務范圍的需要。雖然部分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在綠色金融的產品、服務開發時,為消費者提供了如綠色債券、“碳金融”等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但是綠色金融的發展規模以及業務范圍還需進一步提升[5]。由此可見,金融機構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融資需求,推進和拓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范圍。
(二)融資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關于綠色金融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共享機制建立愈加健全。
電子信息時代給金融行業帶來創造性的革新的同時,也出現了數據來源廣泛、維度多元的問題,我國至今尚未建立統一化的綠色金融信息共享平臺,金融機構和各級環保部門、監管機構以及司法部門之間缺乏高效的信息溝通,導致金融機構無法及時獲取企業有效、準確的環境信息,對融資方的信息掌握不全面導致金融機構項目前期調查難度增大,從而影響了綠色金融業務的執行效果和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6]。隨著綠色金融的發展的日益成熟,融資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綠色金融相關產品、服務的信息與融資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變得更加健全,有利于綠色金融和融資企業的發展。
(三)隨著國內綠色金融市場發展的逐漸成熟,綠色金融相關法律建設和制度建設不斷成熟。在綠色金融發展的初期,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部分綠色金融領域尚未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二是金融機構對融資企業的綠色項目進行審核時,缺乏統一、細化及可操作性強的綠色項目認定標準。我國的綠色信貸制度由國家環境保護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三個部門共同出臺制定,而在實際實施監管過程中,由于缺乏統一的領導,很難協調相互間關系,因此監管大打折扣。隨著綠色金融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了完善綠色金融的監管盲區,我國相關的綠色金融風險監管機制逐漸健全[7]。
綠色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加強:
(一)金融機構通過提供一系列優惠的綠色金融服務引導企業發展轉型。發展綠色金融不僅需要完善的環境保護立法,還需要完善對綠色金融的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對低碳、環保產業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引導企業資金流向綠色金融領域。鑒于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起步晚,在綠色金融領域發展極不平衡的情況下,銀監會應該牽頭制定相關制度,促進綠色金融的健康發展。
(二)金融機構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綠色金融發展理念,根據我國金融行業的實際情況和商業銀行自身的發展優勢,進一步開發更加豐富實用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發行綠色債券、融資租賃、財務顧問、資產證券化、信托、碳金融等多種綜合化的金融服務方式,積極支持優質客戶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的業務需求。
(三)完善綠色金融業務的審批和監管機制。對企業的融資需求是否滿足相關政策法規的要求進行嚴格的審批,通過加強在企業與金融機構在綠色產業領域的項目合作,共同推動環保規劃落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