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404000)
在響應經濟發展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帶隨著風險一體化的發展。一方面,在金融體系前期發展過程中主要依靠政府扶持,政府的債務風險在最后必然會轉化為金融風險。另一方面,我國近年來都有產能過剩問題,環保意識也有待加強,這會進一步影響金融體系主體的不良發展,最后這些問題都會轉化為金融風險。比如,房地產產業膨脹,就牽連鋼筋水泥、木材礦土等方面的發展。
我國的金融體系不斷發展,在完善的過程中,第三方金融機構不斷進入,使得金融市場協調管理困難。因此如何協調控制各種金融機構的職能和職權問題已經成為金融體系重點解決對象,這需要中央及地方各政府的協調配合,使用經濟和政治手段對第三方金融體系加以整改。
公平公正是進入市場的一大準則,在金融體系中也不例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企業已經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綜合性發展了,這就加大了市場監管的難度,在一些領域公平法制等問題有點解決,必要時必須使用經濟手段、法治手段輔之以刑法手段加以監管。
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趨勢必然會帶來金融企業發展環境的變化。首先是海外市場受到影響。從今年三月份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提議對中國制造的價值約600億美元的商品進行加征關稅開始,我國股市一度陷入低迷期,體現了美國這一舉措嚴重地限制了我國制造業的海外市場。其次,從目前來看,土地、鋼筋、水泥、勞動力價格快速上漲,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金融企業開始精簡裁員壓低占比最大的人力成本。再次,隨著我國在進入老齡化環境中開放二胎政策以來,我國人口結構呈現大變化,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也隨之改變,呈現出多元化、分散發展態勢,這對線下零售業帶來了大挑戰。最后,在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匯率、利率的變化會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從事進出口產品的企業,對匯率、利率的變化比較敏感。因此,我國為了振興實體經濟,促進金融行業的發展,必須要擴大企業的海外市場、抑制通貨膨脹、優化人口結構、為人民幣保值升值。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實體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巨大沖擊,為了讓實體經濟適應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企業從追求規模經濟效益轉變發展經濟效益模式。通俗地講,就是企業不能夠再一味追求生產規模和上下游企業的距離來降低交易、生產成本,而是要利用互聯網手段來尋求更加廣闊的市場和更低成本的原材料以及開發面對新用戶新要求的新產品,提高實體企業競爭力。第二,引進外資走出去。對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總量位居世界前列,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投資國,貿易逆差、資本外流局面越來越嚴重,實體經濟必須要引進外資,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企業子啊國際中的競爭力來改變這一局面。第三,以創新驅動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科技領域的創新有利于加快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減少污染、高耗能的工業流程,保護環境。
在新常態下,應對我國金融體系挑戰,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只是一小步,推動金融體系轉型才是根本。第一,推動金融機構服務重心下移。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工業和投資,以往,金融機構更加重視支柱性產業的投入,比如建筑業、采掘業。但是在當今的市場下,盲目擴大規模只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而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才是金融體系的發展重點,這要求金融機構能夠在經濟、政策、技術上加強對這類企業的支持力度。第二,金融機構要調整經濟發展重點。過去金融機構將傳統制造業作為發展重點,在新常態下,金融機構必須以創新推動經濟發展,重點對創新企業提供融資股權服務,這樣才能發展跨領域的綜合性服務。第三,金融企業要轉變追求效益的模式。規模經濟已經不適應新常態經濟發展狀態了,金融企業必須要從追求規模效益轉變到追求效率上來,利用有限的資金實現最大的收益,從單一的服務內容轉變綜合性服務內容,適應用戶多樣化需求。
從瑞典使用公眾媒體辱華、臺灣間諜行動、美國設置關稅壁壘等事件來看,中國在世界上的文化、政治、經濟地位受到巨大打擊,他國越要限制中國的發展,中國就越要發展,才能維護中國在世界上不可動搖的地位。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經濟的較量,因此我國面對新常態下的市場環境,必須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環境,促進企業和金融體系轉型升級,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發展戰略,減小貿易逆差,限制資本外流,在加快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同時警惕市場風險,提高風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