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琪
編者按:近年來,關于垃圾分類及減量化方面的宣傳不可謂不多,但在踐行垃圾分類處置的過程中,能身體力行且能持續堅持的公眾占比就不那么樂觀,尤其是在非二三線城市更不容樂觀。為此,作為一個來自遼寧師大附屬中學的在讀學生,從初中開始就已關注和思考這些問題。2016年暑假,她以自己為期兩個月的親身實踐和研究為基礎,在程立鴻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為我們做出了一份具有實操性的垃圾分類及合理化處置的案例范本。在文中的結論部分,小作者的建議,對于地方各級政府及政策制定部門都有著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本文基于垃圾分類原則和方法,對居民日常生活垃圾進行統計、匯總和分析;針對具有潛在環境污染的混合拋棄類垃圾制定具體的減量化處置措施,并付諸實踐;根據實踐結果,對垃圾分類管理工作提出建議:建立以廣大家庭為中心,各級政府、社區、企業積極配合的協同治理制度,才是實現垃圾減量化、改變“垃圾圍城”困境的根本。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伴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居民物質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產生的數量和復雜程度不斷增加。從2011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和處理情況來看,大約78%的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采用填埋方式,20%采用焚燒方式,兩者之和所占比例高達98%左右。即,填埋和焚燒是目前城市生活垃圾采用的主要方式[1]。這兩種處理方式不僅因帶來城市的“二次污染”廣受公眾詬病,而且也無法跟上垃圾產出的增長速度。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產出國,如今2/3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圍城”的困境,很多城市已無處填埋[2]。
國家和各級政府已經認識到,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減量化”和“資源化”,其中垃圾的源頭分類既是前提,亦是關鍵[2]。盡管如此,我國從2000年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深圳、杭州、廈門、桂林8個城市開展的以社區為主要源頭場所的垃圾分類試點,至今沒有一座城市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反而使垃圾分類道路的踐行更為艱難[3-4]。家庭垃圾作為城市垃圾的主要來源,占據了城市環境衛生整治開支的絕大部分。城市80%以上生活垃圾從家庭中產生[5],家庭是生活垃圾排放的主要源頭場所,從家庭開始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和合理化處置,才能有效減少垃圾產生、提高廢棄物利用率、提高堆肥產品品質和降低末端處置難度。垃圾分類的源頭場所是每一個家庭而不是社區,有效引導并支持每個家庭進行垃圾分類和合理化處置才是實現垃圾減量化的根本。
本文針對城市家庭垃圾分類和減量化主題,調研總結相關文獻,對居民日常生活垃圾進行統計、匯總和分析,組織家庭成員討論確定分類后的垃圾減量化處置方式,深入剖析并總結對所實施的垃圾分類及處置效果,探討促進垃圾減量化工作落到實處的建議和途徑。
二、研究過程和結果
(一)居民生活垃圾的調查、統計和分析
通過對居民日常生活垃圾的觀察、統計和分析,按照垃圾的處理方式可分為如下兩大類:
1.整理銷售類,是指通過歸集整理,出售給廢品收購者的日常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報紙、書刊、易于歸集的紙箱、紙盒和紙袋;塑料油桶、礦泉水瓶、啤酒瓶、易拉罐,以及廢舊電器等。此類多被回收且增量較少,不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2. 混合拋棄類,是指不進行歸集整理和分類,而是直接盛裝送往垃圾收集點的日常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可回收垃圾——不易歸集的小紙箱、紙盒、紙袋和散碎紙片;廢品收購者不愿收購的瓶瓶罐罐;廢棄抹布、毛巾和拖鞋,以及各種塑料袋等;廚余垃圾——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果皮等食品類廢物;衛生用品——衛生紙、衛生巾、紙巾、濕巾等;有害垃圾——廢舊電池、各種化學用品的殘液殘渣;其他垃圾——渣土、落葉及木屑等。
根據2個月的統計、匯總和分析結果,作者家中混合拋棄類垃圾日均產出量2袋(袋子規格45×50cm), 月總產出量60袋左右。混合拋棄類垃圾,大多數家庭都不進行分類而直接用垃圾袋混裝送往垃圾收集點,是后期進行焚燒、填埋的主要來源。要解決“垃圾圍城”,當以這部分垃圾的減量、減排和資源化為重點。
(二)垃圾減量化處置探索與實踐
針對混合拋棄類垃圾的減量、減排和資源化處理,經家庭成員討論,制定了垃圾減量化處置措施并進行實踐。
1.針對可回收垃圾:能歸集銷售的小紙箱、紙盒、紙袋和散碎紙片等,盡可能進行歸集整理銷售;不能銷售的單獨送至垃圾收集點的可回收垃圾箱內。
2.外出購物、買菜時,盡可能重復使用隨身攜帶的購物袋,以減少塑料袋使用數量。
3.針對廚余垃圾:改變習慣,盡可能使用垃圾粉碎機粉碎,并直接排至集中處理系統。
4.針對衛生用品:購置智能坐便蓋和烘手器等,盡量減少衛生紙和紙巾的使用數量。
5.針對有害垃圾:單獨歸集,集中送往可處理有害垃圾的網點。
(三)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踐行結果
通過家庭成員對上述各項措施的落實和實踐,在生活垃圾減量、減排和資源化處理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1.送往小區垃圾點的日常生活垃圾,由原來的2袋/日降至1袋/2日,相當于每月減排垃圾45袋,減排率75%。
2.送往小區垃圾點的廚余垃圾接近于零。
3.塑料袋的拋棄量,由原來日均8-10個降至日均1-2個,相當于每月少拋棄塑料袋200余個。
4.衛生紙的使用量,由原來15卷/月降至2卷/月;紙巾由原來5包/月降至2包/月。不僅做到了垃圾減排,而且每月還可減少相應開支50-60元。
當然,實踐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無人回購的可回收垃圾,盡管被單獨分類放置于小區的可回收垃圾箱內,但在垃圾清運時又被二次混裝在一起;單獨歸集的有害垃圾不知應該放于何處,往往迫不得已與不可回收垃圾放在一起,自然而然造成二次污染。endprint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研究和實踐,不難發現現行的垃圾分類管理存在著一些不足:
第一,在利益的驅動下,廣大民眾、保潔人員和拾荒者已主動承擔起各階段的垃圾分類工作,但是這種垃圾分類的方式具有選擇性和不徹底性。對于后期焚燒、填埋中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廚余垃圾、塑料袋和有害垃圾的減量化作用微乎其微。
第二,對于社區垃圾收集點的垃圾分類,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多流于形式,甚至帶給居民負面認知,以致影響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第三,針對社區居民而言,普遍存在“不是不愿為,而是不能為”的現象。諸如:無人回購的可回收垃圾,廢舊電池、化學廢液等有害垃圾,缺少明確、便捷的回收渠道。
通過上述研究和實踐也不難得出:積極開展基于家庭的垃圾分類和合理化處置,可有效減少生活垃圾的產出和排放。廣大居民不只是生活垃圾的制造者,也可以成為生活垃圾減量化的主力軍。
為盡快改變“垃圾圍城”的困境,各級政府及相關利益主體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把著力點從提高垃圾末端焚燒、填埋處理能力上轉移到組織調動居民開展家庭垃圾分類和減量上來;二是把著力點從組織開展簡單的垃圾分類轉移到指導居民日常垃圾的減量化處置上來;三是把著力點從“口號式”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轉移到監督并提供便捷的垃圾回收處理渠道上來。
綜上,逐步建立以廣大家庭為中心,各級政府、社區、企業積極配合的協同治理制度,才是實現垃圾減量化,改變“垃圾圍城”困境的根本。
參考文獻
[1] 陳紹軍,李如春,馬永斌.意愿與行為的悖離: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9):168-176.
[2] 徐林,凌卯亮,盧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的影響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7(1):142-151.
[3] 譚文柱.城市生活垃圾困境與制度創新:以臺北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管理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1(7):95-101.
[4] 魯先鋒.垃圾分類管理中的外壓機制與誘導機制[J]. 城市問題,2013(1):86-91.
[5] 鄧俊,徐琬瑩,周傳斌.北京市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實效調查及其長效管理機制研究[J]. 環境科學,2013(1):395-400.
(責任編輯:冷中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