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東
最近,“認知”一詞被很多人提及并使用,關于認知升級與迭代更新的話題也很多。獵豹移動的CEO傅盛在他的“認知三部曲”系列文章中也提出了幾個觀點:成長就是認知升級;管理的本質就是認知管理。因此,當我讀完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楊一帆所著的《為城市而設計——城市設計的十二條認知及其實踐》后,感覺很有必要把它推薦給城市設計、建設與管理領域的從業者。
“城市設計”的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傳入中國的,它是關注城市規劃布局、城市面貌、城鎮功能,尤其是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門學科。城市設計的研究方法多、研究范圍廣泛、研究內容靈活,可隨時應對不同問題選擇恰當的分析工具,形成具有很強針對性的技術路線,不受法定規劃的時效限制,成果的表現形式直觀易懂。城市設計作為一種介于城市規劃和建筑學之間的三維工具,彌補了城市規劃形態研究不足、建筑設計場域關照不夠的缺憾,在規劃和建設決策的前期階段廣泛應用,對我國城市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未來,我國的城市建設將向著提升品質、各具特色、體現文化自信的方向發展,對于城市設計與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將日益迫切。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城市發展面臨的形勢,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重點任務。會議指出,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堅持集約發展,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統籌上下功夫,在重點上求突破,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會議強調,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統性。要在規劃理念和方法上不斷創新,增強規劃科學性、指導性。要加強城市設計,提倡城市修補,加強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公開性和強制性。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
《為城市而設計——城市設計的十二條認知及其實踐》的核心內容正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布局城市發展的頂層設計時所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本書成稿于2015年7月,出版發行于2016年12月,可謂正當其時。
作者楊一帆長期從事規劃設計的一線工作,也曾赴美訪學進修,其工作團隊承擔和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規劃任務,規劃設計實踐涉及全國二十二個省市和其他國家地區。正是因為有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設計實踐,才促使作者不斷地進行認知更新,并能夠將其認知成果形成專著。
作者以“城市整體認知、要素廣泛聯系、城市動態演進”這三個核心觀點貫穿全書,將城市設計最核心的內容歸結為十二條要點:
1.田園城市仍然是城市設計夢想;
2.從孤立城市走向區域互聯互通;
3.建設“城市-郊區-鄉村”共榮體;
4.城市形態:選擇適于本地的“精明密度”和“適宜尺度”;
5.通過設計強化城市活力:秩序與變化;
6.追求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貌:城市設計的本土性;
7.城市設計的主要戰場——公共領域:公共空間與公共設施;
8.設計使城市更便利、更舒適、更安全;
9.以縫合和織補的方式推進城市更新;
10.生態友好的城市設計;
11.以空間創新鼓勵城市創新;
12.把設計轉化為行動。
作者不僅有理論闡述,還結合了大量設計實踐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觀點新穎,圖文并茂。
對于工作、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說,一方面享受國家政治、科教文化中心所擁有的資源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又總是抱怨交通擁堵、空氣質量。北京的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已處于全國最前列,發展速度也足夠快,但“大城市病”卻似乎愈發嚴重。“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先生把一座城市比作一個人,一個人的心臟能承受的體重是有限的,而現在,“北京已經是個大胖子,心臟不堪重負”。從這個角度講,行政控制人口有其理由。但是,行政控制人口很難起到效果。那么,還有什么辦法呢?
在《從孤立城市走向區域互聯互通》一章,作者提出,“城市的競爭正逐漸轉變為區域的競爭,單個城市的問題已經越來越難以脫離區域而依靠城市自身獨立解決”。并深入剖析珠三角和長三角城鎮體系的變化,說明融入區域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提出應在區域設計中構建功能、生態和景觀三大格局,以及將城市融入區域發展廊道、建設區域城市錨固點的思路。
在《以縫合和織補的方式推進城市更新》一章,作者提出“城市更新如同帶著枷鎖跳舞,其藝術的價值在于它在嚴酷的束縛中創造美”。城市更新的過程應該處理好多種關系:傳承歷史與面向未來的關系;物質空間改造與社會組織重構的關系;建筑街道等個體與周邊社區甚至整個城市的關系;環境改善等單一目標與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等綜合目標的關系……。并以漢堡哈芬新城建設等國內外多個案例,說明應尊重原有的城市結構和肌理,以縫合織補式更新策略、采用多樣化手段保留有價值的細節。
這些觀點和書中其他內容一并構成了一個認知體系,或許可以為解決困擾我們已久的問題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戰略正在有序推進,作為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和承接非首都功能的雄安新區,只有通過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北京的“大城市病”才能看到解決的希望。
現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涉及市政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城市交通、環境衛生、市容景觀、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眾多領域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系統科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等各類知識。相信很多讀者也和筆者一樣,并非城市設計專業的從業人員,但對于城市管理相關領域的認知升級卻是需要持續進行的。正所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有時候偶然窺見的“一斑”也會令自己對“全豹”的認知增加了一些。
借用作者在結語中的一段話:“城市如此復雜,城市設計者永遠不可能掌握所有信息后再開始工作,而應善于從復雜世界中不斷提煉出主要矛盾,找到工作的主線,不斷推進工作”。城市建設和管理亦是如此,只有不斷地進行相關領域的認知更新,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才能“使城市更好些,哪怕只是稍微好一些”。
綜上所述,我將此書推薦給城市設計、建設與管理領域的從業者,希望能夠對廣大讀者全面了解城市設計、并對所從事的相關工作有所助益。
(責任編輯:冷中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