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胡德

一天,我四歲的兒子薩姆悄悄告訴我,他看到保姆在自己的房間里痛哭,因為她和男朋友鬧翻了。“她簡直傷心極了。”薩姆瞪著他那雙天真的大眼睛,“我可從來沒有那樣傷心過。”說完這句話,他好像不放心似的又趕緊補充了句:“永遠也不會。”
這是事實。薩姆的生活是快樂的,其中很大部分是緣于他與我父親——他的外公之間那種牢不可破的友情。正像薩姆曾向所有人宣布過的那樣,外公胡德對他來講遠不止是一位外公,他們是天下最要好的朋友。
影片《綠山墻里的安妮》中有這樣一幕:女主角安妮大聲呼喚著一個親密無間的朋友。當薩姆看到這個情節時,一下子坐直了身子大聲宣布:“你們就像我和外公一樣,生生世世,永遠永遠,都是最最親密的朋友!”
我的父親當然也肯定他與薩姆之間這種至真至深的友情。由于工作需要,我經常要外出教學,一個星期都不能回家。每當我出發的頭一天晚上,父親就會開著他那輛紅色運貨車把薩姆從學校接到他家。在那兒,他們會一起裝海盜,扮騎士,大打出手,吃飯的時候也會大.快朵頤。就連他們的穿著打扮也會驚人地相似:夾克、T恤衫、棒球帽、牛仔褲和旅游鞋。他們會去一家經常光顧的老餐館吃飯,會去經常流連的老根據地——游樂場、玩具店盡興。
薩姆從小就牢牢記住了我父親的電話號碼,他每天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覺前都要給外公打個電話。“外公,”每次放下電話前,他總會戀戀不舍地抓住話筒追問,“我還能給你打好多、好多次電話嗎?”外公每次都以同樣歡快的語調慈愛地回答:“當然可以。”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我父親患了肺癌。為了治病,他需要在醫院住上好幾個月。我非常擔心薩姆是否能接受外公目前的狀況:吊著輸液瓶,插著氧氣管,整個人顯得十分虛弱。帶薩姆去醫院探望外公前,我特地給他“打個預防針”:“薩姆,也許這次你見了外公會感到害怕的。”薩姆很不以為然地回答:“不會,外公他絕不可能嚇著我的!”
所有前來探病的大人都會帶著一種誠惶誠恐、不知所措的表情,他們全都言語謹慎,動作小心。唯有薩姆,他可不管那么多,他非常明白自己所應給予外公的是熱烈的擁抱以及歡聲笑語,就像從前一樣。
“你會很快回家嗎?”薩姆急切地問。
“我會爭取的。”外公低聲回答。
外公去世后,對我和薩姆來說,一切都改變了。我在精神與感情上都無法接受這一現實,那股巨大的、壓倒一切的悲哀向我劈頭蓋臉地傾覆下來。當人們善意地勸慰我時,我通常只能短暫地應付一句后就迅速轉移話題。
薩姆則完全不同,對他來說,大聲質疑似乎成為他理解這個事件的最佳途徑。“那,”他坐在汽車里也會大聲問道,“外公現在已經與天地融為了一體,是嗎?”要不然,他就會指著教堂的彩色玻璃問:“那些天使中會有一個是外公嗎?”那一段日子里,薩姆總是愛問:“天堂到底在哪兒?”
“沒人知道天堂的確切位置。”我只能這樣回答,“人們大都認為,天堂就在天邊。”
“不對,”薩姆搖著腦袋反駁,“天堂很遠、很遠,也許位于哥倫比亞附近。”
一天下午,薩姆又對我發難:“要是人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要是人暈倒,只不過是暫時離開一會兒。是這樣吧?”
我驚奇他的小腦袋里竟裝著這么多看似簡單、實則深刻的問題,但真正令我感到難以對付的是他問完問題后的表情:他會以一種我不能承受的執著與嚴肅凝視著我,期待著我給他贊許,抑或糾正,抑或教誨。然而此時我往往會被恐懼與無知牢牢地控制,使我面對他無邪的面孔時,竟然無言以對。
深夜,他也會把臉緊緊地貼在臥室的玻璃窗上,大聲地哭泣,大聲地呼喊:“外公,我愛你!到我的夢里來吧!”然后,他會擦干眼淚、爬上床,帶著一種滿足的表情進入夢鄉。而我,卻整夜在房間里踱來踱去,不知道如何排遣心中的悲哀。
記得有一天,我和薩姆在一家超市的停車場看見一輛和父親的貨車一模一樣的紅色運貨車,在那一瞬間,我幾乎完全忘記他已離開了我們,我的心與我的意識一樣忘乎所以——爸爸在那兒!后來,我只記得我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撲簌簌地滾下來。薩姆爬過來,擠在我和方向盤之間。“你想外公了,是嗎?”他輕聲細語地問。我機械地點點頭。
“你應當相信他還和我們在一起,媽媽,”他說,“你必須相信這一點。”
小小的薩姆就是這樣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他相信死亡并不能把相愛的人們真正分開,憑借著這一信念,他成功地修復了自己的心情。雖然,我不能夠為他在地圖上標出天堂的地理位置,不能向他準確地解釋死亡的概念,但是他已經用他獨特的方式找到并理解了這種最深奧也最簡單的人生哲理。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廚房做晚飯,薩姆靜靜地坐在餐桌前給他的圖畫書涂色。“我也愛你。”他突然開口說。
我忍不住笑了:“過去,我記得你總是在別人先說了‘我愛你之后,才會說‘我也愛你這句話的。”
“我知道。”薩姆說,“外公剛對我說了‘我愛你,薩姆,所以我才說‘我也愛你。”他頭不抬、手不停地說。
“外公真的剛剛和你說了?”我追問。
“當然了,媽媽。”薩姆回答我,“他每天都對我說他愛我,他也同樣對你說了,只不過你沒有聽見。”
這次,我是真的接受了薩姆的理論,聽從了薩姆的提示,開始注意傾聽天籟,傾聽心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