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蘇娜
伴隨著新課改緊鑼密鼓地展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更加凸顯,主要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將實現學生充分的、有個性化的發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歷史教學的本質是人為素質教育,歷史人文素養的形成離不開學生的體驗、參與。因此,歷史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要變過去面目可憎、內容枯燥無味的“知識本位課程”為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充滿人性溫情的“生命本位課程”。下面結合相關教學內容的具體實踐談談我的認識。
一、讓學生身臨其境
德國一位學者說過這么一個比喻。他說,將15克的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會在享用佳肴時,不知不覺地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從這個比喻中能夠得出的是,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展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這就是情境的價值:一為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二為學生在形象與抽象、理論與實際、感性與理性之間搭起一座橋梁,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教學活動中獲取知識。而這種價值要充分體現,關鍵還是要注重情境創設的學生主體性。
關于“抗日戰爭”,學生獲取相關知識和信息的途徑非常多,影視、書籍,甚至可以從身邊的抗戰老兵那了解最真實的歷史。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播放了有關哀悼南京大屠殺的一段視頻,再提供日軍侵華罪行的圖片,設置了如下問題:時光流轉,如在當時作為一名熱血青年,你將如何奔赴國難?這個問題是針對日本全面侵華這個危急時刻,主要聯系學生情感實際而提出,學生瞬間從現實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國難當頭的年代,在愛國主義情感被激發的同時,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他們身臨其境,必定有許多愛國的想法和沖動,這個時候老師該做的就是讓學生把想說的說出來!事實證明了一切,學生爭相發言,如直接奔赴前線,或主導后勤工作,或潛入虎穴,或輿論宣傳,或自組抗日軍隊,各個激情洋溢。我再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適當點評,還可以預見性地在多媒體課件里準備一些圖文資料輔助、論證學生的回答,這樣,學生課堂的主體性,甚至生命的主體性就自然體現出來了。而從教學的知識目標看,學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當時國共攜手合作的必要性。
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把知道的說出來,不知道的通過材料和探究得出來。學生能主動的,任其主動,不能主動的,幫助學生,推他們一把。這就是老師在學生做主的課堂中發揮的作用。
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德國當代哲學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指出:“文化與精神不是物與占有,而是生命與自我活動,人接受文化不是使自己被塑造、被社會化,而是自由地習得和自我活動。”歷史中很多知識對于學生來講都非常遙遠和陌生,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值得探討的。學生通過生活得到的知識與通過書本得到的知識應該是互動的,所以我們必須以生活作“底版”,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以學生真實的生活作為教學起點,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出發點,重新“激活”書本知識,恢復知識鮮活的狀況,使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英國國家權力中心和政府首腦總是分不清,即使記住了也是死記硬背下的結果。我就舉了如下例子:
我:你們班主任就像保姆,對你們無微不至地照顧。假如現在你們班主任將權力完全下放,相當于英國國王的統而不治,那你們班的班級事務會由誰來負責呢?
學生都異口同聲地回答:班干部!
我:班干部團體就相當于是英國的議會,是班級的權力中心。而班干部中間又有具體負責各個方面的,如紀律、學習、生活、文藝、體育等,那誰又是全權負責的呢?
學生都齊聲說:班長!
我:對。班長就相當于是英國的首相,是班級的政府首腦。
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我再加以適當的引導和啟發,與教材知識進行對比聯系,學生很輕松地就能理解掌握這一內容。
在我們歷史教學中,很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況就是老師唱獨角戲,課前確實也做充分準備,找大量資料,一個勁兒地告知學生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這個要背,那個要記,學生絲毫意識不到學習歷史與現實生活有何聯系,而歷史的學科地位也在不斷下降。吳康寧先生曾經深刻地指出:“在國內,任何一個尊重事實的人都不能不承認,我們的兒童正普遍處于一種‘受逼學習的狀態……兒童健康的、有活力的成長與發展有一個根本前提,那就是他必須處于一種主動的、自由的生存狀態。”我們要幫助學生將歷史與現實緊密聯系,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讓他們主動地去體驗歷史,使學生學習變為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有意義的學習,歷史的課堂,讓學生做主。
如大多數教師所想,學生主體性凸顯的同時,教師應該擔當一個怎樣合適的角色。過于強調學生體驗,就會忽視對教學自身的尊重。課堂氣氛活躍固然不錯,但如何使課堂既有溫度又有深度,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師的角色定位值得我們進一步實踐探索。
參考資料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
[2]陳志剛,郭艷紅.從歷史學科特點分析歷史教學的本質[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7(3).
[3](英)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M].河兆武,長文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4]彼得·科洛夫斯基.后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62.
[5]吳康寧.誰是“迫害者”:兒童“受逼”學習的成因追詢[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