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勇
摘 要:小學科學課教學以學生的好奇心為基礎,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核心。教師要想有效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教學中需要解決好幾個問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好奇心;觀察體驗
小學科學課承擔著小學生科學啟蒙的任務,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在小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想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我認為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不要低估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
有人認為,科學研究是科學家的事情,小孩子哪里懂什么科學?不過就是玩玩游戲。作為小學科學課的老師,我們千萬不要低估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研究表明:小學3~6年級兒童的腦重約為成人腦重的十分之九到十二分之十一,皮亞杰認為這個階段的兒童可以從具體的事物中理解數、形、體積、重量、容量等概念,能夠勝任小學的學習任務。英國科學教育家威尼?哈倫也指出:小學中段的學生已經能借助想象對一個簡單過程進行逆向思維,高段的學生能夠初步建立用數據來檢驗假設或某種觀點的思維方法。因此,我們千萬不能低估兒童學習科學的潛能。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不能太容易,在教學要求上不能太低,而應該充分利用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智力資源,激發和培養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為他們終身學習科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
每個小孩子對周圍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好奇心總是催促著他們去積極探索許多事情,科學家的探究活動其實跟孩子一樣,可以說孩子天生就是科學家。小學科學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而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承擔著科學啟蒙的任務,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我們老師要保護他們的這些好奇心,對于學生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問題,要正確引導、不厭其煩。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求我們老師將自己也變成孩童,使科學課教學充滿童趣。我一般會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選擇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比如:你喜歡吃哪些水果蔬菜?它們哪些屬于果實?然后組織學生探究,總結出果實的特征。
2.采用小學生喜歡的活動形式。比如:猜謎語,競賽答題,種植花草,養小動物,如蠶寶寶、小狗狗等。
3.多用易于小學生理解的表達方式。教學語言盡可能的直觀形象,多用比喻、類比的方式。比如:三四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我們如何聽到聲音”的原理時,可以借助喇叭、鼓、銅鈴等常見事物進行比喻,讓學生了解耳廓、耳道、鼓膜、聽小骨、聽神經等傳播聲音的功能。
4.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圖文并茂的課件、音頻視頻等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地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從而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三、要著力培養學生觀察和體驗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科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必須從孩子熟悉的生活入手。比如:讓學生觀察校園中的螞蟻、草叢里的蟋蟀、花圃里的花草、墻邊上的牽牛花、天上的藍天白云、小溪中的流水,等等。在引導學生觀察時,要創設觀察情境,激發他們的觀察興趣,并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教育學生在觀察中注意安全等。
除了觀察,要強調的還有學生的“體驗”,通過體驗,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體驗”是科學教學所必需的,也是每一位小學生成長所必需的。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多看多想多說多做,情感潛能、思維潛能、操作潛能等都能得以發掘。同時,學生在實際的觀察和實驗中,體驗與人合作的快樂,體驗探究成功的幸福,體驗經歷挫折的感覺,體驗質疑和挑戰中的無窮魅力。
四、親歷活動要具有科學意義
小學科學課中強調學生的親歷活動必須由學生親自參加,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比如:科學考察、科學測量、科學實驗、科學探究、科學制作以及科學創新等。學生在積極參與、親身經歷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他們的眼、耳、鼻、舌、手、口、身等多種感官一同參與,從而能夠真正實現“動手動腦學科學”。教師要組織好具有科學教育意義的親歷活動,應做好以下幾點:
1.注重生命意義教育。比如:讓學生養蠶寶寶,讓學生在每天的照料、觀察、記錄的活動中,掌握相關的科學技能,在關注蠶寶寶生命周期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理解生命的不易,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形成熱愛小動物、珍愛生命的正確態度。
2.積極開發周邊資源。比如:農村學校的老師,春天可以組織孩子們到田野去看青青的麥苗,秋天到果園去幫助果農摘蘋果、摘葡萄、撿棗子;城市學校則可以組織學生關注自己家中垃圾的分類,統計垃圾處理的情況,等等,從而提高垃圾減量化行為的自覺性。
3.強化活動中的安全防范意識。親歷活動無論在課堂上進行,還是在課外、郊外進行,我們教師都要給學生強化“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識,要密切注意每一位學生的安全。比如:學生在活動中需要用到水果刀、剪刀時,我們要提醒學生刀尖不能對著其他人,使用過程中要控制好手勁,避免刀刃傷手等。
五、采用多種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方式很多,比如課堂講授、情境設計、實地教學等。
1.課堂講授在大班授課情況下能夠有效地傳遞知識,是學生最習慣的學習方式。
2.情境設計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特定的情境,引發學生積極參與完成學習。這需要教師在研究教材、把握學情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多設置一些問題情境,有利于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動腦動手、并提高自主探究和領悟應用的能力。
3.實地教學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到工廠、社區、農村、科技場所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當然,這種活動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有條件的學校不妨多組織一些這樣的活動。這對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發展能力,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江光華.小學科學體驗式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浙江教育技術,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