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祥 李 衛
糧食流通成本是糧食收購、儲存、運輸、銷售過程中消耗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貨幣化表現。糧食流通關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現代化的糧食流通體現為信息迅速、高效低耗。本文從“互聯網+糧食流通”角度,闡述“互聯網+”在糧食流通收購、運輸、存儲、銷售等環節中應用,進而提出降低糧食流通成本的主要途徑及相應的保證措施。
2018年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構建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體系、著力加強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切實提高糧食流通設施現代化水平。所謂“互聯網+糧食流通”,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糧食商品收購、儲存、銷售、運輸等一系列物流環節的擴散、應用過程。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迅猛發展,從宏觀角度看,不僅創造了消費新需求,引發了新投資,開辟了就業新渠道,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空間。從“互聯網+糧食流通”看,也為糧食行業的發展引進了新引擎,實現了農產品直供直銷,為消費者提供了新鮮多樣的農產品。加快推進“互聯網+糧食流通”,打造糧油網絡經濟,減少不必要的流通環節,加快糧食從田間到餐桌步伐,化解農民賣糧難,促進農民增收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糧食流通”,通過降低成本,從而為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制造了利潤空間。糧食生產具有“季節生產、常年消費,產區生產、全區消費”的特殊性,糧食商品在空間的轉移,必然要求其在種植、收獲、儲存、運輸、銷售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及時性,互聯網技術能夠把相關的信息迅速傳遞到相關環節。種植農戶及時了解到市場需求,按照市場需求情況種植糧食品種;收獲時得到信息,如天氣情況、收獲設備的租賃情況及使用;在運輸環節,糧食商品的流動過程始終是在網絡環境跟蹤下進行;糧食銷售渠道越來越多依賴網絡的作用。迅速、直接、及時的互聯網已經成為糧食流通各個環節的“伴侶”,成為農產品快速從田間到餐桌的重要工具,為大幅降低糧食流通成本,其作用不可替代。
“互聯網+糧食收購”,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顆粒歸倉。以黑龍江為例,實施收購信息化管理?;A收儲糧庫建成糧食收購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與省級平臺業務數據互聯互通和視頻信息實時監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自動采集數據,實現農民售糧扦樣、檢驗、稱重、結算等環節全程信息控制,實時掌握糧食收購品種、數量、價格、質量等動態信息,有力促進了糧食收購規范管理??衫肐C卡實現從收購入庫登記、驗質到資金支付等各環節業務,使糧食收購的全過程更加快捷方便、公開透明,還可避免一些糧庫的檢驗員違規更改糧食等級,從技術上防范“人情糧”的出現,農民賣上了明白糧、放心糧,縮短農民售糧等候時間,減少了農民賣糧成本,同時也降低了企業糧食收購成本。
存儲環節運用“互聯網+糧食存儲”,著力打造智慧糧庫,提高儲備糧管理現代化水平。利用射頻識別、傳感器、智能圖像識別等物聯網技術,在糧食出入庫、糧情監測、經營管理、安全生產等方面實現信息化管理,確保糧食儲存安全和經營管理規范,促進了糧食倉儲企業轉型升級。研究開發儲備人工智能可視化系統,進行可視化遠程監管系統建設,全面、直觀、及時掌握儲備糧在庫情況,更好地對儲備糧進行計劃管理、輪換管理、統計管理、倉儲管理等,實現儲備糧全過程遠程監管,減少了倉儲環節的損耗。
運輸環節運用“互聯網+糧食運輸”,減少中間環節,優選路徑和運輸工具,降低轉運費用?;ヂ摼W已經改造了旅游、教育、金融等多個行業,即越是信息不對稱、市場大、交易環節多、成本高的行業,被互聯網改造的空間就越大。在我國,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消費者之間有著層層的中間環節,占據了產業鏈一半以上的利潤。為此,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部分糧食企業和糧食生產合作社及種糧大戶順應大勢,紛紛擁抱互聯網,不僅及時地獲取了生產經營信息及價格行情,而且優化供應鏈,降低運輸成本。以黑龍江省“龍糧網”為例,其會員發展呈直線上升的局面,許多會員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讓產銷直接“碰撞”,減少了許多中間環節,降低了運輸成本,糧油產品的經營正和農業其它產品一道進入產銷直運的新時代。
銷售環節運用“互聯網+糧食銷售”,促使產銷直接見面,訂單精準,銷售順暢,滿足了消費者需要。我國幅員遼闊,糧油產銷區域跨度大,北方特別黑龍江省是農產品主產區,南方可以通過電商化落地消費,不僅讓更多的消費者認識到原產區農產品的良好質量,還將創造出線上店線下店結合的低價格消費新模式?;ヂ摼W的力量正在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和銷售模式,以銷售引領生產,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電商模式也能促進訂單農業的大力發展。且以糧食交易所建設為載體,改變傳統、分散、封閉的糧食市場營銷模式,開展電子訂單交易、電子中遠期現貨交易、網絡化電子商務即網上商城等現代糧食市場營銷模式。以糧食現貨競價交易和掛牌交易為核心,有機融合糧食收儲加工、物流配送、融資服務、營銷網絡、市場客戶等糧食流通資源,采用統一競價成交,統一資金結算,統一實物交收,行情實時顯示的交易方式,吸納農戶、合作社、經紀人和經營企業通過網絡入市交易,滿足了全方位多層次消費需求,網上銷售降低了銷售費用。
“互聯網+糧食流通”貫穿糧食生產流通各個環節,對農民增產增收、糧食企業降耗增效、消費者滿意消費,收到了實效,受到農民、糧食企業和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同時,也為糧食行業減少流通成本、并為農產品供給側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還要強化服務,提供保障措施,確實推進“互聯網+糧食流通”。
糧食流通主管部門要組織建立基于大數據支持的市場信息分析和省、市、縣、企業的四級市場信息監測系統,通過采集、整理、分析、發布糧食供求、市場價格和糧食流通信息,更加真實有效地為政府、企業、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如,以龍糧網和黑龍江糧油微信公眾號及其他新聞媒體為平臺,實時對社會公開發布糧食市場相關信息,避免各種利用消息炒作市場價格、擾亂流通秩序、制造緊張混亂的不良市場行為,提升服務能力
要積極研究應用新技術,完善糧食流通技術鏈,為糧食流通體系建設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物流技術是糧食流通產業未來發展的生命線,為糧食流通體系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應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政府應重點支持糧食流通的共性基礎技術,如數據庫系統開發、共性基礎信息平臺等研究立項,形成為整個糧食流通服務提供支撐的基礎技術體系。另一方面,應加強前沿技術研究,重點開展條形碼、射頻等自動識別技術,電子數據交換、自動訂貨系統等信息交換技術和自動跟蹤技術等,為糧食流通產業發展進行有效的技術儲備。同時,政府應積極引導進行糧食流通規劃、布局優化、路徑優化等核心技術研究,利用科技支撐計劃進行示范應用,通過示范帶動企業技術升級改造。糧食流通企業也應結合自身發展需要,大力發展信息技術,逐步壯大企業的技術實力,降低糧食流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