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音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 新鄭 451150)
單簧管實際上是木管樂器的一種,也可以稱其為黑管,是由木料、橡膠與金屬一起制成的,誕生于十七世紀末期,在十九世紀末期傳入到中國。探尋單簧管藝術的發展與傳播,就需要從藝術家入手,所有人類的歷史都是由人物所塑造的,可以直接將單簧管在中國的發展,看作是一部人物發展的歷史,單簧管在中國經歷了不斷的發展,有低谷也有輝煌,因此我們先從單簧管自身進行介紹。
單簧管也可以稱之為黑管,在西洋的管弦樂之中,將其稱之為演說家,單簧管的高音區域較為清脆,中音區域較為豐富,自身音色上面十分純凈沒有瑕疵,就像是一席清澈的泉水,低音區域較為低沉,給人一種厚重的感受,可以說是目前木管樂器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樂器了。單簧管是西洋樂器之中,木管樂器組的一種,一般會使用黒木作為最基本的制作材料,在配以橡膠與金屬一起制成,一般自身形狀像鳥嘴型的開口,圓形的空心,木管自身是可裝可拆的五節管制成,整體屬于圓形形狀。在吹口的位置往往會固定一個簧片,所有的聲音都是氣流通過簧片與吹口之間的空氣所形成的,簧片給予的壓力之后產生振動,因此而進行發聲,銀色十分優美清脆。單簧管的這種發生原理是古代號角與風笛的原理,再經過了演化之后,才從一種單簧片樂器發展成為了管樂器。
在十九世紀末期單簧管才傳入中國,當時穆志清先生是我國最早從事單簧管演唱與研究的,其當時在北京大學音樂系教學,目的就是培養出我國第一批從事單簧管演奏的學生,之后的趙坤厚、秦鵬章都成為了我國著名的單簧管演奏者,在單簧管藝術上的造詣水平極高。在這之后,出現了我國單簧管史上最不可忽視的以為教授:張悟先生,其編寫了《新疆舞曲》《蘇北調變奏曲》等等,都是具有我國特色的單簧管曲目,也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喜愛。新中國成立之后,更多的音樂家開始利用單簧管來創作樂曲,涌現出了一批愛國主義的樂曲,可以說這時單簧管才開始在中國扎根生長。20世紀7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紅色娘子軍》,該作品出現之后立刻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可以說單簧管能夠在這段時期之中傳承下來,跟音樂家的堅持分不開,也跟人們的喜愛分不開,這種對音樂藝術的追求精神值得現在人們學習。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后,社會思想逐漸得到了解放,文化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不僅僅出現了更多的音樂作品,也有更多的樂器傳到了我國,我國的傳統樂器、音樂也都開始向事業發展,成為了國外認識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這一時期單簧管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上世紀末期我國舉辦了第一次的大型亞洲國際單簧管音樂節,各個國家的單簧管藝術家來到中國進行演奏,通過個人的表演,讓外國人了解中國,也了解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同時我國藝術家也接觸到了國外音樂藝術,這一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晚上吹的調》,其極具有我國文化特色。
第一,需要借鑒國外經驗,建立起我國單簧管學派,單簧管自身就是從國外進入中國的樂器,因此國外在單簧管教學方面確實更加具有一定優勢,我國的單簧管發展上跟國外先進教育理念還是有著差距的,因此我們應該總結目前的教育經驗,找出適合單簧管教育發展的新模式。隨著現在全球一體化的進行,我國目前的單簧管藝術家需要加深自身與其他國家單簧管藝術家的合作,高校之間也要進行頻繁的交往,請一些優秀的單簧管藝術家來我國進行授課,傳達一些先進的單簧管演奏技巧,從而進一步促進單簧管在我國的發展。想要讓單簧管在我國持續發展下去,就需要經過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在我國構建起單簧管學派就是自我發展的重要方式,建立起單簧管學派,能夠讓我國的傳統文化與思想得到充分展現,也能讓單簧管藝術具有中國特色,讓其更好的走向國際舞臺,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鑒鋼琴等西方樂器在我國的發展經驗,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創新。
第二,要根據我國傳統文化,形成具有我國民族文化的單簧管作品,單簧管樂器可以成為傳達我國文化的基本工具,因此在單簧管樂器在我國得到發展之后,就可以將其運用到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中,用來演奏我國傳統的音樂曲目,用國外樂器演奏我國傳統藝術。之前單簧管樂器都是演奏國外曲目,使用西方的審美觀點進行歌曲演奏,當時認為只有國外的曲目才能演奏單簧管樂曲,但是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能夠進行單簧管樂器演奏的也有很多。比如《幻想曲》《草原歌聲》等等都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利用單簧管演奏出具有我國傳統文化特征的樂曲,才能發揮兩者的優勢,我們可以吸收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歌、戲曲、舞蹈等等,利用單簧管來演奏音樂,讓兩者共同發展。另外也可以在音樂創作之中引入新的技術,包括顫音技術或者是音響技術。
第三,高校需要建立起獨特的單簧管教學系統,重點培養單簧管表演藝術家,高校先是要優化單簧管教師團隊,提升單簧管教師的執教水平,加強單簧管教師的考核,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讓教師的理論水平跟實際操作水平都得到提高,在上課過程之中多多引導學生創作。高校之中建立起獨特的單簧管教學體系,是單簧管教學的基礎,對其教學工作進行不斷的創新,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形成一個具有多元化人才的培養體系,為我國培養出單簧管專業人才。不僅僅是在高校之中,在小學、中學之中也需要努力進行單簧管教學,讓學生從小就接觸到單簧管這類樂器,也讓家長認識到單簧管的藝術表現力,讓學生在藝術下進行學習,激發學生興趣。
第四,增強單簧管的普及工作,單簧管這類樂器對于大部分人來講都還是很陌生的,有些學生從小聯系鋼琴等樂器,但是卻很少聯系單簧管,之所以沒有收到大眾認同,主要是因為其于人們生活聯系較少,為了讓人們能夠了解到單簧管的美麗,高校與政府都需要承擔起責任,在招生中增加人數,提供相關獎學金補助,讓學生在實習期間進入學校、社區等地方進行表演,鼓勵學生開設專門的單簧管輔導機構,地方政府部門也要有意識地進行單簧管推廣工作,定期舉辦相關比賽,拉近其于人們之間的距離,讓更多的人喜歡上單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