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詩怡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打擊樂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它更多地是作為一種信息傳遞而存在的,之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演化成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打擊樂主要依靠敲、擊的方式進行發聲,它的魅力在于,不僅可以創造出節奏,還可以通過演奏使其產生和聲的音效,這也是打擊樂的魅力所在。西洋打擊樂不管在創作方式還是在演奏風格方面都與我國的民族傳統打擊樂有著明顯的差別,但隨著打擊樂發展的多元化趨勢,西洋打擊樂演奏也在不斷地發展中不斷地與我國民族傳統打擊樂相融合,兩者一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西洋打擊樂主要流行于歐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區,在打擊樂發展的過程中,具體發展狀況會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這同樣也體現在打擊樂的創作方面,各個國家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打擊樂器。而且打擊樂器與所屬地區的流行文化與風土人情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很多相同風格的作品在創作素材,手法以及情感表達方式等方面都有著相通之處。我國的傳統作品中對于音樂的和諧性以及作品的意境等方面有著一定的追求,很少會在一些作品中找到它們較為突出的個性因素。我國的民族打擊樂作品還有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口傳心授”,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經過不同演奏者的傳承與創新,對作品進行再創作。我國的打擊樂作品以齊奏、合奏居多,在體現演奏整體性的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西洋打擊樂在演奏作品時會更多的關注到音樂風格的呈現,因此,打擊樂的創作會遵循風格與種類的區分,它并沒有被明確地歸類為某個音樂風格。作曲家們會根據作品的情感表達需求在作品的演奏中加入音色不同的打擊樂器,如在爵士樂的演奏中,有時會出現馬林巴的演奏;又比如在搖滾風格的作品中,作曲家也會為了更好地體現打擊樂的魅力加入小軍鼓演奏,有時也會加入其它新的樂器。西洋打擊樂在創作方面也有自己較為獨特的風格特點,但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受到我國打擊樂演奏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創新性的融合。這也促進了兩者更多元化的發展。在西洋打擊樂的演奏中,可以根據打擊樂自身的音域與音色,在綜合考慮演奏整體效果的基礎上,對打擊樂的演奏進行創新。通過對中西方打擊樂創作特點的了解與分析,可以更加全面、細致地了解西洋打擊樂的傳承與創新。
西洋打擊樂的創作中既有對西方創作傳統的傳承,又融合了與我國民族打擊樂的創新,發展上更具多元化。如果從宏觀角度入手,可以通過了解西洋打擊樂的傳承歷史,通過對其發展背景的了解,進一步對西洋打擊樂的創作進行研究;其次,它的傳承體系也是非常系統的,從樂隊編制到規模都有著自己的規范。西洋打擊樂對于西方藝術文化的傳承,在保留打擊樂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很多的西方作曲家也從創作的角度入手,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我國民族音樂元素,對西洋打擊樂的發展做了一定的創新。如德國契夫柯為妻和贊那凱斯等作曲家在實踐過程中,通過運用了國的傳統鼓以及京鑼等富有我國標志性音響色彩的民族打擊樂器。將他們與西洋打擊樂器相結合,所產生的音響效果十分鮮明。這與打擊樂器本身的音響有關,因為打擊樂器種類多樣,因此,演奏時的音響效果較為豐富,有時出于作品演奏的需要,同一件樂器會演奏出不同的音響效果。這也是打擊樂演奏最為典型的特點。也正因為打擊樂的這一特點,很多的作曲家在創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他們根據自身對整體音響效果的想象進行打擊樂的創作,這有時也會對作品的演奏造成一定難度。因為創作中更多地是考慮整體的音響效果呈現,而在演奏中對于樂手所造成的演奏難度卻很少被作曲家考慮到,會影響作品的整體演奏效果。
在打擊樂的創作中也可以更多地結合文化的多元發展,不要受文化的局限,這樣所創作的作品才會被更多地人所接受。因此,筆者認為在西洋打擊樂的創作中需要從音樂本身入手進行創新。打擊樂演奏者也需要結合自身的演奏經驗在演奏中把握好演奏技術的創新。因為,打擊樂演奏者相較于作曲家,更熟悉打擊樂器的音色、音域以及演奏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可以幫助作品在演奏中更好地實現作品在演奏中的創新與融合。這對于作品的整體表現力與藝術性體現是至關重要的。西洋打擊樂在創作中更多是對作品音樂形象以及音樂效果的呈現,演奏中西洋打擊樂會更多地關注到每一件樂器的特點所在,在風格上追求自由、歡快,非常具有他們的民族特色。這一點需要作曲家們在創作中準確把握,才能更好地推動打擊樂的創新發展。
在西洋打擊樂的發展中,打擊樂更多地出現在作品的伴奏中,如交響樂的伴奏聲部就會時常有打擊樂器的出現,主要是為了配合樂隊中的其他樂器為作品的演奏烘托一個整體的氛圍,較少以單獨的形式出現。之后隨著爵士音樂的流行,爵士鼓開始出現。爵士鼓雖然發源于非洲,但是卻在美國得到了真正的發展,而且早期的爵士鼓演奏者都是黑人樂手,大鼓、小鼓以及擦由三個人共同完成演奏,在之后的發展中由三個人的規模縮減到一個人演奏三個樂器。首先是因為當時打擊樂的發展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交通不便加上信息的閉塞,演出實踐并沒有固定的實踐,表演的場所也經常會出現臨時更換的狀況,樂手們之間無法及時、準確的傳達信息。其次也有經濟方面的原因,樂手數量多,經濟負擔也會加大,個人收入占比就會下降。因此打擊樂的演奏形式也會發生變化之后才逐漸出現了爵士鼓的雛形。了解爵士鼓的發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對打擊樂文化的傳承有更全面地了解與把握。
之后隨著爵士樂的流行,打擊樂器開始大量出現,而且很多的打擊樂器開始更多地活躍于舞臺之上。如爵士鼓的發展就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在保留器樂種類的前提下,通過演奏人員的縮減來完成。這不僅增強了器樂演奏的整體效果,還使不同器樂之間的融合性大大加強了,這同樣屬于演奏方式的創新。西方樂器中的馬林巴最初是來源于非洲的一件傳統樂器,在演奏中了解到敲擊馬林巴的木質琴板會發出非常悅耳的聲音,音響表現力較為豐富,也因此受到了打擊樂演奏人員的青睞,創新性地將其運用到打擊樂的演奏中。
其實很多人認為打擊樂的演奏就是簡單的進行敲打,其實并非如此,高質量的打擊樂可以通過演奏演奏出作品的情感以及恰到好處的意境。雖然西洋打擊樂的演奏與我國的民族打擊樂月宴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在對于傳統的繼承與創新方面的理念應該是相通的。比如,打擊樂的演奏主要集中在對樂器的拍、打、敲以及搖等演奏方式。因此,在演奏中需要演奏者依據打擊樂器自身的音響特點及樂器性能選擇更為合適的方式進行演奏,在演奏方法上可以適當的借鑒我國民族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法,將二者創新性的加以融合,也是屬于演奏方式的創新發展。但融合的前提條件需要演奏者對于西我國傳統民族打擊樂器的演奏有非常清晰的了解,這也是打擊樂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
西洋打擊樂在我國的發展中吸收我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并逐漸與我國的民族打擊樂作品進行融合,可以更好地促進西洋打擊樂在我國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打擊樂的不斷發展,很多的打擊樂演奏團體陸續出現,由此所帶來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這些作品風格多樣,其中也涵蓋了很多國家的打擊樂器,加上演奏形式的多樣,獲得了人們的喜愛。這同樣為打擊樂的發展贏取了更多的關注目光,為打擊樂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成長環境。打擊樂在我國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體現在高校的教學之中,在高校中鼓勵打擊樂團的成立,可以加強打擊樂器演奏者之間對于樂器之間融合性的了解,也可以通過對不同打擊樂器的演奏。也可以更大程度地融入我國的民族打擊樂器,讓我國的民族文化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加強打擊樂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任何文化之間,任何藝術形式之間都離不開交流與合作,這是一種文化進步的基本動力。2001年,我國的“第一屆打擊樂藝術節”中邀請了很多世界級的打擊樂演奏大師,在交流演出的基礎上對我國進行藝術訪問。不僅激發了許多學生學習西洋打擊樂的激情,對于西洋打擊樂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交流活動也可以讓國外的音樂家了解到我國傳統民族打擊樂的魅力所在。這對于中西打擊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是至關重要的。在藝術文化多元發展的今天,需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對于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要想辦法如何才能更好的將其傳承下去,但同時音樂創作也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推陳出新,促進藝術的繁榮發展,只有這樣我國的藝術發展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使藝術的發展永遠保持生命力。
通過對其特點的分析,更多地了解到西洋打擊樂作品與我國傳統民族打擊樂作品的異同。通過對西洋打擊樂演奏中傳承與創新的分析,可以幫助人們更全面地了解西洋打擊樂演奏的重難點。本文不僅豐富了筆者對于西洋打擊樂演奏理論方面的認知,對于打擊樂演奏者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關注到中西打擊樂的繼承與創新問題,促進中外藝術文化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