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圣娟
(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早在三千年前,彈撥樂器就已經存在。按照樂器演奏方式、形制以及性能,民族彈撥樂器主要可以分為豎式以及橫式兩類,其中橫式以揚琴以及古琴、古箏為代表,而豎式以冬不拉以及琵琶等為主。彈撥樂器的演奏相對較為復雜,需要對手指運動部位與力量展開合理控制,要按照樂器類型以及流派特征,對樂器展開精準演繹,才能達到最佳的演奏效果與樂器音色發揮效果。
民族彈撥樂器音色個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音頭明顯且出音干脆。因為彈撥樂器多數都是借助硬質工具進行發音的,所以其音頭往往較為清脆,即便是在弱奏情況下,其音頭也可以保持這一特征,能夠在增強節奏感方面,起到較為獨特的作用;因為彈撥樂器以多弦樂器為主,且演奏技法也較為豐富,所以樂器在進行樂曲演奏與和聲時,可以呈現出雙音或者多音,會使演奏效果更具表現力與感染力;在進行彈撥樂器演奏時,演奏人員可通過對相應技法的使用,對彈奏后的音進行自然延長處理,以在短時間內形成一種特殊的音響,會形成“余音繞梁”的演奏效果[1]。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音樂都是依靠旋律進行音樂形象塑造的,旋律音色構成了民樂的靈魂。在進行樂隊演奏時,多以數個樂器合奏為主,會在演奏過程中產生混合音色,但其卻不會掩蓋住主要作用音色,旋律藝術表現有著一定規律[2]。一般合奏中的彈撥樂器多為從屬關系,會通過音色疊加以及和聲伴奏等方式,進行旋律藝術表現。因為少數民族彈撥樂器的音色較為獨特,因此在進行少數民族樂器演奏時,應盡量與其他類型樂器進行音色混合,以對最終演奏效果進行保證,像可以將冬不拉與哈薩克族其他樂器放在一起進行合奏等,以提升整體演奏魅力。而在對彈撥樂器旋律進行增強過程中,要在對樂器音色明暗差別進行區分的基礎上,做好各音區以及音色融合工作,可通過低音樂器與高音樂器進行配合的方式,突出特殊演奏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低、高音樂器合奏時,要防止出現低音音量對高音樂器演奏進行掩蓋的問題,以對音色獨特性進行保證。
1.甲與弦的角度
彈撥樂器指甲入弦主要分為正鋒入弦與側鋒入弦兩種,雖然兩種方式各具優勢,但正鋒入弦存在著臂部以及腕部力量難易發揮的問題,所以為克服這一困難,在進行演奏時需要進行轉腕,指甲會側鋒著弦。在進行側鋒人弦時,彈奏者的臂部以及腕部會獲得較大的活動范圍,能夠對手部以及腕部力量和彈性進行合理發揮,可以做到真正收放自如,音色呈現效果也會較為理想[3]。
2.入弦深度與觸弦時間
演奏者如果想要取得較為清脆的聲音,就需要減少彈弦接觸面積,要保證出行時間可以被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如果想要獲得渾厚音色,則要形成大幅度振動,要對觸弦時間進行延長且增加觸接觸面積。所以研究者需要按照實際演奏需要,科學對入弦深度、觸弦時間進行選擇與控制,達到預期演繹目標。
3.觸弦物質量和發音
因為各類型彈撥樂器演奏方式并不相同,樂器的發音質量也會因為接觸物銳鈍以及薄厚等產生差異,所以彈奏者還應對觸弦物質量與發音情況進行明確。通常接觸物越薄,所發出的聲音也會更加明亮,但卻沒有厚重之感,而接觸物彈性也會對樂器發音音色形成直接影響,通常彈性好壞程度與其音色好壞程度屬于正比關系,所以演奏人員需要對接觸物進行科學選擇。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民族彈撥樂器演奏指法極為豐富,彈奏者會以指關節運動為軸心,通過對腕部以及手指的靈活運用,進行撮、滾拂以及彈挑等指法運用,同時即便是一種指法,不會因為彈奏者的不同變化,而產生不同的音色[4]。例如在進行琵琶彈跳演奏時,演奏人員既可以單純依靠手掌,配合手腕運動,完成演奏;也可以通過借助腕部旋轉或大臂發力的方式,完成彈奏任務。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第一種彈奏方式,所發出的音色較為清晰、明亮,有清脆之感,而第二種彈奏方式,則會演繹出堅實而飽滿的音色,聲音相對較為渾厚、沉著。
因為彈撥樂器演奏相對較為復雜,彈奏者手臂各部分運動幅度以及運動方式的差異,都會造成最終演奏結果的微妙變化,所以要有者要巧妙運用不同的運動組合形式,以呈現出不同的演奏效果。在具體演奏過程中,演奏人員要按照音樂表現需要,科學對各關節運動方式以及運動幅度進行管控,從而呈現出極富表現力的音色變化演奏效果。彈撥音樂教育者也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要加強對初級階段演奏者的手指以及腕部等部位的彈奏能力訓練力度,要對其手指獨立性進行充分發展,做好各項基礎訓練任務。在對高級別演奏者進行訓練時,要對其手指以及整個手臂彈弦作用展開訓練,以達到對其演奏能力進行切實強化的目標。
由于彈撥樂器演奏主要以轉彎力量與動作控制為主,所以在進行力量運用與控制時,演奏者要對這一方面予以足夠關注,要結合各種指法做好腕部力量運用與控制訓練。例如在對琵琶進行演奏時,演奏者需要通過合理地轉腕手段,進行拂、彈挑以及夾彈等指法運用,在此過程中,其小臂會為旋轉提供相應力量,能夠腕力歷發揮提供有力支持。
除轉腕外,指力對于樂器演奏而言也極為重要。如果演奏者只是有臂力或者腕力,其指力運用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此時樂器所發音色多存在不清脆問題;但如果其指力達標,而腕部與臂部力量控制較差,則會出現音色不渾厚的問題,所以需要對部位力量進行科學協調與使用。在具體演奏過程中,要按照音樂表現實際要求,做好各部分力量調節工作,并要根據所發出的音色,及時對力量強弱進行調整。例如在進行琵琶彈跳動作時,如果要表現清脆之音,則要加強對指力的運用,并要做好腕力輔助等。
演奏者還要做好力量以及身體部位控制,要通過控制對手臂以及腕部進行運動,進而通過合理對各部分運動與力量進行控制的方式,對所呈現的音色效果進行保證。
通過本文對彈撥樂器相關內容的論述,使我們對彈撥樂器音色個性以及旋律表現藝術等,有了進一步認知。有關人員要認識到民族彈撥樂器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要不斷加大對彈撥樂器的研究與推廣力度,要在對該類型樂器音色以及演奏藝術進行明確的基礎上,做好音樂作品演繹,以為廣大受眾呈現出更加精彩的視聽享受,確保能夠有更多民眾感受到了彈撥樂器的魅力,進而為彈撥樂器長久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