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恒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根據流行地區秦腔與當地的民風相結合,劃分為不同的派別,如關中東部一帶的東路秦腔(即人們耳熟能詳的老秦腔)、關中西部的稱之為西路秦腔,除此之外還有流行于漢中地區的南路秦腔以及西安一帶的中路秦腔。受方言和習俗的影響,秦腔在不同派別中的唱法、表達和音調方面有較大的不同。以西安為中心的中路唱法因為曲調圓潤,當地的民間藝術間在秦腔上運用了較多從唱作技巧,因而取代了東、西、南路唱法,在秦腔市場中獨占鰲頭。本文主要從曲調等問題對秦腔進行簡單的討論和剖析。
秦腔主要是七聲音階,但因音程方面與西洋七聲有所差異,因此聽起來與西洋的七聲迥然不同。西洋的七聲音階以數字1-7來表示,并規定除3和4之間是半音程之外,其余兩個音階之間為全音程,而秦腔則不然,秦腔中規定3和4 之間既不是全音程也不是半音程,而是將4的音調和當地粗獷的民風相結合進行提高,聽起來更為嘹亮壯闊。
秦腔唱法靈活多變,特有的唱法和曲調可根據表達的情感即興變化而不會影響整首曲子的完整性和連貫性,這些特點是西洋正統唱法不能比的地方。因此秦腔不僅是西北地區獨有的文化瑰寶,更是中華藝術的結晶,用西洋唱法去接觸和理解秦腔非但不能有所長進,甚至適得其反。
曲調是指音樂中不同音節之間建立的特殊反應,主導著一首完整樂曲的思想和靈魂,包含著在建構旋律時選取的主音與非主音、顫音與穩定音之間的順承關系,這些音節和曲調的矛盾或柔和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音樂體系,最終完成完整而完美的藝術創作。
從曲調分析秦腔的“5”是七聲音階中的主音,在各個曲子中用得最為廣泛,可以說是“5”曲調音樂。從樂理知識規律來分析,輕音應該是主音的上屬音,秦腔卻沒有遵循這種規律,將“1”作為僅次于主音的音節,因此“1”在秦腔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并且廣泛用于高亢和低沉的曲調之中,并且在運用時多沉穩有力。秦腔中的“3”“6”“2”幾個音節常用來表達歡快喜悅的心情,達到酣暢淋漓的效果,而較為悲愴的感情卻截然相反,常常用到的是“4”和“7”兩個音節。可秦腔中對于不同感情色彩音節的用法界限分明且特別講究,跨越界限而用于不同感情的音節在秦腔中是少見,用更少的音節表達更加豐富的感情和舞臺創做,給創作者帶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
秦腔中一般只用到1-5五個音節,因此選用了相適應的樂器——板胡,即板胡的內外弦的中高低五個位置分別代表著上述的五個音節,經歷幾百年的發展,板胡的運用也成了秦腔的一大特色而廣為流傳。五個音節相輔相成,既可以表達出悲鳴的感情色彩不絕于耳,又可以流轉出悠揚的基調繞梁三日,給聽眾帶來了極大的聽覺享受。
秦腔的節拍應用較為靈活,分為散拍、一拍、兩拍子、四拍四種用法,依次逐漸平穩,節奏的多變有利于表達更豐富的背景。從秦腔唱法看,秦腔大多從弱拍為起點,在咬字過程中會把握不好弱拍的起勢造成氣息不足、情感表達不到位等問題,固需要多加練習。秦腔唱法中,雖靈活多變,但可依照自己的理解去改編進而抒發感情。
筆者清楚地表達了秦腔的音階使用、曲調的研究、音域及配器及節拍,全方位地闡述了秦腔作為中華兒女獨有的歷史遺產所具有的魅力,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和市場的更新,秦腔某種程度上已經處于衰退態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受破壞并發揚光大是每一個戲曲工作者所要肩負起的責任,更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歷史使命,本文從秦腔和現代化藝術結合作為突破口,為秦腔文明在歷史的舞臺上再度崛起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依據,希望能為秦腔再度走進人們的視野,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貢獻出一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