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也被稱為傳統西洋唱法,經過17-18近一個世紀的演變,美聲唱法達到頂峰。主要特點有音色圓潤、發音清晰、音與音的鏈接順暢并且緊密、花腔演唱使樂句優雅靈動等。發聲方式是其最為顯著的特點,喉頭位置較低的發聲方式使其音色具有獨特的金屬感。美聲唱法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廣泛的歌唱方式,包括歌劇、清唱劇及音樂會的通用唱法。對于美聲唱法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羅西尼有著獨到的觀點,他認為的美聲應當具有三項要求。第一、聲音自然優雅;第二、經過系統的鍛煉,歌手能夠駕馭華麗的音樂作品并且演唱毫不費力;第三、重點把握美聲唱法的藝術風格。
民族唱法歷史悠久,民族唱法的出現與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遠古時期,當時人們就用歌曲來表達美好的愛情和辛勤的勞動,春秋戰國時期的歌曲均取材于孔子的《詩經》三百首,在宮廷和民間流傳甚廣,這時的演唱方式就是如今民族唱法的雛形。唐代以后,民族聲樂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發展,在音樂創作機構上不僅得到了完善而且還建立了教育機構培訓專門的演唱和舞蹈人才。這樣發掘了不少在歌舞方面有獨特才華的人,又創作出許多影響力曠日持久的經典作品:如誕生于唐代的《唐大曲》;元代的《元曲》、《南曲》等,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構成了最基礎的民族演唱藝術,為民族聲樂延伸至更長遠的方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呼吸是發聲的源頭,歌唱的基礎。我們人類的呼吸機能主要是由呼吸道和肺這兩部分來配合控制。平時人們的呼吸主要靠呼吸器官進行,但是歌唱中的呼吸就要比平時的呼吸復雜的多,對比說話時的呼吸要更深,更長。歌曲樂句的長短決定了要進行呼吸變換,隨時都要控制氣息,所以歌唱上的呼吸是帶有技巧性的,屬于有意識、有目的呼吸。
美聲唱法講究的是詠唱,強調氣與聲的結合,主要包括上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合呼吸三種呼吸方法。民族唱法中的呼吸則要求先收腹,后以下腹部作為發力點,這樣可以形成窄而淺的呼吸通道,形成了一種“吟”的呼吸方式,這種呼吸方式使的聲音圓潤、唱腔透徹、吐字清晰、發聲自然舒展、行腔自然流暢。
胸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構成了整個歌唱體系中的腔體,在我們的歌唱進程中,要運用起全身各個共鳴腔體,使得歌唱共鳴的通道像是一個管狀的腔體在振動。為了獲得更好的狀態,那么首先就要張開嘴使腔體通暢,用一個舒服正確的深呼吸,自然地放下喉部,但要注意的是喉部放下的位置并不是越低越好,所以這就需要歌唱者長期的練聲來控制好自己的喉部,我認為這步十分重要,不然壓扁或者抬高喉嚨都會將發聲的管道堵塞,取得不了良好的共鳴,發出的聲音自然也不好聽。
美聲唱法大多采用胸、鼻、頭三腔共鳴,共鳴的位置位置較低,可流動范圍較窄。所以在發聲時,要盡量使整個歌唱的通道放松拉寬,咬字即可獲得到最大的共鳴。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共鳴腔體的運用上差別很大,民族唱法則要求更多的發揮胸腔共鳴和鼻腔共鳴的綜合效果,聲音一般都是較為集中。明亮,結實的,便于歌唱者發音咬字,所以民族唱法中喉部和咽部不需要開的太寬。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的背景下發展起來,存在了太多的不同,但二者依然存在許多相似點。這些相似點構成了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相輔相成的理論基礎。二者都講求聲音的流動性、連貫性和延展性,要求將共鳴調整到頭腔中較高的位置,而后根據呼吸氣息和一系列的歌唱方式發出聲音。在發聲方式上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要求歌唱者要沉住氣,吸足氣,并且保持氣息和腔體的融會貫通。因為發聲的基礎源動力就是氣息,無論何種演唱方式,氣息流暢才能保證發出的聲音流暢,在氣息完美的運用下,發聲才會美妙,輕松,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