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元
(石嘴山市文化館,寧夏 石嘴山 753000)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審美素養,推動戲曲傳承發展,力爭打造一批戲曲傳承基地是自治區文化廳和自治區教育廳針對“戲曲進校園”活動制定的目標和任務。
要求以京劇、秦腔、眉戶、道情、花兒等我區現存戲曲劇種以及非遺傳承項目進校園。在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同時,可從中選擇基礎條件較好、活動推進扎實的學校重點給予扶持,力爭今年打造出一批戲曲傳承基地。
全區所有“戲曲進校園”任務承接主體,要按照“一場一檔”的工作要求,每場活動均需建立《“戲曲進校園”工作日志》(日志須用文字、圖片等詳實記錄每場活動的時間地點、表演節目、輔導講座內容等基本情況),如實填寫《“戲曲進校園”活動回執單》(共兩聯,一聯由文藝團體留作憑證,一份報當地文化部門歸檔備查),此檔案將作為年底考核的重要依據。
“戲曲進校園”活動,要結合各類學校美育實際及學生身心特點,從培育廣大師生對傳統戲曲的興趣入手,以“2+X”方式開展。“2”,即每場展演展示須為所到學校組織1場戲曲經典唱段(或折子戲)演出、1次戲曲知識普及講座(或互動表演),讓廣大師生能夠充分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X”,即每支小分隊可根據自身特點特色和當地學校實際,組織開展的創新性活動項目。其中,2為基本項,X為加分項。
石嘴山市是一座移民城市,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們在這里交匯交融,形成了"五湖四海、自強不息"的石嘴山精神,在這里生活的大多數人是來自五湖四海建設者們的后代,多元的文化,鑄就了石嘴山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文化特性。就戲曲而言,石嘴山以京劇、豫劇、秦腔三大劇種為主流。我們通過舉辦戲曲票友大賽以及與石嘴山市戲曲曲藝電視藝術家協會交流合作,在眾多的民間戲曲協會、社團中選出了三支最優秀的京劇、豫劇、秦腔隊伍以及部分優秀的戲曲演員。這三支隊伍都能夠獨立承擔一臺專場的戲劇演出,都有自己的樂隊,他們的演員和樂隊配置中有一半都是專業的,所以他們基本都能夠達到專業水平。
2016年剛開始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時候,由于工作經驗不足、準備工作不充分,在活動安排、資料采集、演出場地對接等方面均出現了些許問題。通過在“戲曲進校園”活動中不斷地進行創造性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使自己不斷的產生新的想法。要想將“戲曲進校園” 活動成功地推行下去,必須要做好崗前培訓工作。
1.形式單一
戲曲藝術博大精深,每個戲種都有其獨特的韻味和地域文化。因此演出的時候,讓秦腔樂隊給京劇演員伴奏,這就鬧笑話了。可是這種情況,在日常工作中,真的是時有發生。我們有三支優秀的京劇、豫劇、秦腔隊伍,可每次開展“戲曲進校園” 活動的時候,一個演出場地只能帶一個隊伍演出。這樣就顯得形式有些單一。為了讓廣大學生對戲曲文化有更充分了解,于是我們把三個團隊的負責人集中到一塊,集思廣益,經過反復討論,最終確定資源共享,制定詳細的演出計劃,為更好地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本場演出交給京劇社,就以京劇為主,豫劇或秦腔為輔,參加演出的豫劇或秦腔節目是三個人組成,這三個人分別是演唱者,胡琴師,鼓師。這樣一來就極大的豐富了演出內容,讓廣大師生在欣賞戲曲的過程當中,很快就能領會到不同的劇種唱腔、用的樂器、曲風是完全不同的。
2.會唱不會講
“戲曲進校園團隊”的戲曲演員,演唱水平都是很專業的,大大小小的舞臺經常上。可是論講課,基本都沒有上講臺的經歷。 可是 “戲曲進校園”活動不能是單純的唱戲,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廣大師生聽得懂戲,看得懂戲。所以我們制定了“戲曲進校園”活動教學方案,主要實施辦法是每場活動有:演唱——戲曲服裝、道具、樂器展示——與學生互動三個環節組成。經過討論讓每個團隊推選出來一個主持人,并根據每場演出的節目、戲曲服裝道具展示、和學生互動三個環節對主持人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并進行試講。試講通過后,正式投入“戲曲進校園”活動教學。
3.活動對接
每年的“戲曲進校園”活動是有市級文化部門分配到各個下屬單位的。我們接到分配任務后,第一時間與所在轄區教育局對接,制定詳細的“戲曲進校園”活動安排表(包含:學校名稱、演出時間、聯系人電話、進校園單位),并由教育局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發到各學校。為確保“戲曲進校園”活動教學能夠做到萬無一失,每場活動提前兩天與學校聯系,并去看活動所需場地,落實舞臺布置、音響設備等活動所需。
從2016年開始,“戲曲進校園”活動已經開展了三年了。通過這三年的活動讓我深刻領會到—“弘揚國粹要從娃娃抓起,傳承戲曲經典也要從小學生抓起”這句話的重大意義。當下由于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在逐步加快,各種文化、娛樂可選擇的活動越來越多,傳統的戲曲的傳承與發展一度有些不樂觀。隨著最近幾年,全國各地都在以各種方式、各種形式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上講臺、走進多媒體教室。很顯然,“戲曲進校園”活動已成為弘揚和繼承傳統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戲曲進校園”活動,不僅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熱愛和喜歡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是讓學校的傳統文化課程內容更加豐富,真正體現出文化傳承的價值。現階段,由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因素,目前我市“戲曲進校園”活動仍停留在戲曲社團課程上。雖然我們已將戲曲社團資源充分利用,可仍感不足,畢竟中華民族戲曲文化博大精深,豈能是幾段戲、幾堂講座所承載。所以我呼吁,除了讓一些戲曲社團走進課堂,最主要的是讓戲曲進入到校本課程,成為孩子們必學的內容。要想讓孩子們接受、喜愛并不斷掌握戲曲這門藝術,使其成為常態化,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還需要政府的推動、社會的參與、家長的支持。要走的路還很長,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