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江蘇 徐州 221011)
京劇與通俗歌曲的結合由來已久,早期京歌戲曲的成分多于歌曲的成份,主要傳播途徑為電視這一媒體,尤其借助春晚這一家喻戶曉的平臺,抓住了青年人的目光,使得京歌傳唱在大街小巷,對吸引年輕人到傳統音樂的殿堂有著重要的作用?,F如今,藝術家將多種音樂元素與京劇進行結合,使京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
京歌最早被稱作“戲歌”,它的產生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作曲家紛紛進行創作,只是當時沒以“京歌”冠名。直到1965年,作曲家改編毛主席的詩詞《詠梅》,首次嘗試用京劇“旦角”曲調風格譜寫并演唱歌曲,這標志著第一首京歌的誕生。這一時期產生了大批的京歌。直到20世紀80年代,一首《故鄉是北京》的成功創作,使得京歌這一名詞傳遍大江南北,深入人心。
京歌的出現是對長期以來形成的歌唱藝術表演形式的突破,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京歌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播方式的挑戰,一定意義上來說,京歌給傳統音樂帶來了新的生機,同時也帶來了沖擊。源于社會和藝術形式,多元化的接受方式,各種形態的藝術形式已無法絕對以獨立的姿態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未來京歌的發展會有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一批致力于京歌創作的藝術家,探索新的京歌發展方向,不斷的進行京歌創新的嘗試,使得京歌不斷豐富和發展。
京歌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后期的歌曲都是以通俗歌曲為主,筆者認為,一味的適應市場,假借戲曲因素的名頭進行商業化的創作只能引起當代青年一時的追捧,長遠的發展需要形成京歌獨有的特色,要有實質的內容,這一點來說不管是內容和表現形式都要創新,創新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戲曲藝術自身發展的要求?,F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創新人才的缺乏。近些年來出現的京歌不少,相較于京歌的前期,后期京歌雖然作品數量上有所增加,但內容的創新不足。雖然歌曲有著多元化的因素和表現形式,但對于京劇元素的運用總是大同小異。總是把耳熟能詳的歌曲作為素材,筆者覺得想要更好的進行京歌的創新,就需要深深的植根于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發掘更多的不為人知,卻可以經過改編之后能讓人耳目一新的京劇歌曲。四、應對措施
針對京歌遇到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國家需要重視京歌的傳播,并培養一批致力于京歌創作的人才,要有著獨特的戲曲欣賞眼光,進行京歌的創新和發展,既要傳承又要發展。在繼承老一輩藝術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運用現代手段進行發展和創新,創造出積極向上,更有內涵和文化的歌曲,讓傳統與現代有著更完美的結合。其次提供藝術存在需要的土壤與空間,開發本土的音樂,而不是一味的借鑒和融合其他因素在京劇中,重視本國優秀音樂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再,豐富京歌的內容,注重運用京劇的精髓,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市場的需求,多著力于藝術發展的角度進行創新。最后,對于當代的我們來說,增強自身的素質,在追求時尚的同時,不忘將民族的文化發揚光大。
京歌的出現和發展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必然。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來說,要更新對于繼承傳統的認識的理念,“閉關鎖國”的思想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多元化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思想也要解放,單純固守繼承不能更好的防止傳統的流失,要正確對待京歌的發展?,F代京劇多方位的發展是當前音樂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歌曲作家對最高成就的戲曲藝術再造的過程。不斷吸收和借鑒其他音樂是京歌最大的特點,雖然有時展現的只是京劇的一點靈光,但折射的卻是京劇最為深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氣質。也許某一天,新時代的我們不能領略到原汁原味的京劇,卻可以從京歌中找到京劇的基因。這樣一來,京劇的精神就會不滅獲得永生,而京歌在這一歷史階段,擔任著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