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潔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5)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近代對其遺落甚多,現今在音樂教育中僅開展少數課程不足以在音樂領域中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為此,在日常音樂教學時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實踐中,不僅能傳承傳統音樂的文化精髓,還能促進音樂的發展。
從事音樂教學教師的教學理念有所弊端,在實踐中缺乏對傳統文化的運用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傳統音樂文化被逐漸淡忘的原因。如今大多數音樂從事者受外來音樂潮流的影響極深,對我國深奧古典的傳統音樂缺少了解,不明白傳統文化對音樂的重要意義。在音樂教育沒有深入挖掘傳統音樂,更別提將民族音樂與傳統文化有效融合,而現有的傳統文化教學方式過于枯燥,沒能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韻味,學生對傳統文化沒有學習的興趣。正是這種不重視現況導致傳統文化逐漸消失在音樂中。
有所接觸才能有所感悟,然而目前我國的音樂教育中缺少傳統音樂器具,學生很少能了解并學習到傳統音樂,對其在音樂中的作用和意義不得而知。音樂教育機構對傳統音樂不重視,并未對傳統音樂樂器進行儲備,在很大程度上阻斷了學生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道路。
音樂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并發展音樂,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是唯一的參與者,教師在教育中作為組織和引導學生學習的主要人物,在達成教育目的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師的音樂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需要對傳統文化有深厚的知識儲備,保證對傳統音樂的內涵和技巧能運用嫻熟,要對傳統音樂的理論和技藝發展有較深的了解。在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的基礎上,教師要去深層次體會傳統音樂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并切實運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以保證傳統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學生作為學習音樂的角色,是未來音樂發展的源泉,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的修養,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應自覺尋找擴展自身發展的途徑,例如通過網絡、書籍等去獲取所需知識和信息,在這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將傳統文化素養融入意識中。教師和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感悟精神和力量,提升自我修養,有利音樂的傳授和發展。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不像其他學科一樣一板一眼,反而需要放飛思想。創作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音樂作品要求創作者具有較強的音樂感知能力,然而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需要在日常中不斷培養,這就要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去提高自己的感知力。教師可以運用一個出色的音樂作品調動學生的感情和主動領悟的興趣,將傳統文化與音樂教學有機結合,如此能更容易理解音樂內容并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
我國的音樂發展歷史悠久,傳統音樂來源于先民的現實生活,表達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對生活的感悟。同時,我國各種民族文化交織,有依靠獨特文化背景所存在的音樂,也有各種文化碰撞衍生的音樂,這些音樂中透露出了我國先民幾千年來的奮斗、智慧和感情。在音樂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和民族情感更能有效將傳統音樂文化的優勢融入到學生學習音樂中。此曲將京劇與流行音樂結合,訴說了愛情的寄托,更能震撼聽眾。傳統音樂不僅包括文化和技藝,也包括其中蘊含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教授中要結合民族情感豐富的音樂來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要了解歌曲表達的精神自然就要了解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從而才能對歌曲有感同身受的效果。所以,音樂教育者應根據傳統文化的內容編寫教材,主動傳承傳統音樂,擴展傳統文化在音樂中的發展前途。
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在音樂的發展中有極大潛力,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巨大作用。將傳統文化融入音樂教育中,可以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豐富學生對音樂文化的認識,幫助學生掌握技巧。所以,教學改革要立足于現實情況,改善教學資源,豐富學生學習生活,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將之運用于音樂中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