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森
(安徽省太和二中,安徽 阜陽 236000)
大學三年級時,我隨學校的“大學生三下鄉”活動演出團一起深入基層去演出,隨后在當地小學里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援鄉支教”活動,在那里我了解到,鎮上的中心小學竟然沒有一個音樂教師。當我抱著電子琴去給小學生上課的時候,可愛的孩子們興奮地喊著:“老師抱著“鋼琴”來教我們唱歌嘍!”我聽了頓時感到一陣心酸。由此可見我國農村音樂教育資源的貧瘠和學生對音樂的強烈渴求。產生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有辦學方向偏斜、音樂課時不足、經費本身就羞澀、音樂設施差、教師素質不高等。因此音樂教學舉步維艱,培養方向步入誤區,中小學生的整體素質無法提高。
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大半個世紀以來幾乎都是“唱歌課”,這種教育方式最終培養的只是學生們鸚鵡學舌式的音樂模仿能力和最基本的音樂歌唱能力,而這恰恰忽略了音樂教育本質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和學生對音樂的認識、理解、鑒賞和審美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音樂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徑之一,因此作為中小學生更應注重學會用音樂的認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近年來,音樂教育開始出現了生機,教學改革日趨活躍。如開展童聲訓練的研究;出現游戲教學;增加器樂教學等。
我國的音樂教學在持續發展,并且引入了國外的即興創作教學內容。音樂教師的教育理念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我國的音樂教育上升了更高的臺階。如果分析當前的教育理論,可以發現我國的音樂課堂教學還是偏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缺乏唱歌和樂器、欣賞方面的內容。一些音樂教師受到了專業音樂教學的影響,過度重視樂理和音樂復雜理論、發聲訓練的內容。這些教師可能對一些作品存在錯誤理解,影響到了學生的音樂審美。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被動狀態,他們無法在音樂學習中獲得真正的東西,難以體會到音樂給人帶來的感動和快樂。這種現象并不正常,教師需要加強對有效音樂教學方法的研究,促進音樂教育的快速改革和更新。
最新的普通中學音樂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人民音樂出版社),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做出的較大的改進,體現了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課程理念并突出教材作為師生共同感受、體驗、表現、創造、評價音樂美的載體作用,以發展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緊密圍繞中學生的音樂需求,遵循其生理特點及心理認知規律,貼近其生活及實際文化水平,同時為有音樂特長的學生提供了個性發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層面學生發展的需要,而且非常重視音樂實踐及創造性活動以得于學生獲得直接經驗,處理好培養審美能力與培養學習知識技能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傳統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文化、中國音樂文化與外國音樂文化之間的關系,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其文化素養,進而樹立了多元化的文化價值觀。
首先、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充分重視中學生的音樂興趣及能力水平,密切聯系生活突出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其次、以音樂文化為主線。其文化內涵由中國民間音樂、中國創作音樂、亞非拉美歐音樂和西方專業創作音樂四個板塊構成,充分體現了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再次、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選取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音樂事件、展示音樂歷史的發展脈絡;選取最典型的音樂體裁及形式,如民歌突出其色彩區;民間音樂突出絲竹樂;戲曲突出京劇……在作品的選擇上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既有原汁原味的民歌,又有經過改編、加工的民歌;既有傳統京劇唱段,也有與交響樂緊密結合的現代京劇。
只要不斷地深化藝術教育改革,各級各類學校都能把音樂藝術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全社會都關心、支持音樂藝術教育,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就一定會有大的發展,我國國民的音樂藝術素質必將會有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