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瑞
(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古箏的歷史已兩千多年,從古代到近現代流傳的樂曲多是中國傳統箏曲,即右手彈旋律,左手滑、顫、按弦等。在眾多傳統箏曲中,《高山流水》因俞伯牙和鐘子期的“遇知音”故事而廣泛流傳。當前知名的《高山流水》有三首異曲同名箏曲。不同流派的《高山流水》雖同名,但相互之間的韻味、風格及旋律卻大不相同,具有地方古箏派別的特色。對三派《高山流水》的比較研究,可以讓我們對傳統地方箏曲的風格有深層理解,而不僅僅局限于分析《高山流水》這一作品,也為古箏演奏及愛好者學習傳統箏曲起到一點益處。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古琴家俞伯牙在船上彈琴時,遇見樵夫鐘子期。伯牙彈奏“高山”及“流水”景象時,子期都能領悟他表達的內容。對此,伯牙很興奮,認為自己找到了人生知己。子期去世,伯牙把琴摔壞,發誓再不碰琴,不會有子期一樣聽懂他音樂的人。從此“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
《高山流水》最初是古琴曲,后來箏曲也出現以《高山流水》命名的樂曲。古箏在千年來結合各地風土人情,逐漸形成極具地域特色、風格迥異的各流派,比如客家、山東等箏派。經過流傳發展,《高山流水》被主要分山東、河南、浙江三版。盡管在題目上與古琴曲相同,但在音樂上卻完全不同。三大派箏曲《高山流水》在曲調上各具特色,卻也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有一定聯系。可以說,它們是把根深深扎入民族文化的沃土中,飽吮著民族文化的乳汁盛開的奇葩。[1]
曲調不同是山東、河南、浙江三派《高山流水》最明顯的區別。高自成編曲的山東派《高山流水》分四段。全曲中低音區徘徊,旋律連綿起伏。樂曲最后速度變快,密集滑奏像流水拍石頭,越來越激烈,在高潮結束。河南版《高山流水》由曹東扶訂譜,是單主題樂段結構。全曲中速,旋律多變、強弱鮮明,與其他兩派不同的是用古箏G調定弦且篇幅最短。浙派《高山流水》流傳最廣,以項斯華演奏版著名。浙江和山東版都是“一板一眼”四二拍,并以D調定弦,這是傳統箏曲慣有的。浙派較其它兩派速度慢、力度偏弱,音色更輕靈、舒展。
不同古箏派別經傳承創新,演奏技法不同,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樂曲韻味。山東箏曲《高山流水》雙手和弦如高山莊重,右手托劈、左手頻繁上滑音。引子及快板用“花指”多次對水模擬,音樂與高山流水景象融合。河南《高山流水》用左手“以韻補聲”,大量左手速滑按音且顫音幅度大、干凈利落,左手“花指”和右手“長搖”也顯示水流奔騰。浙派《高山流水》右手“大撮”低音,音色獨特;左手也用按滑音但不會像其它兩派硬朗,樂曲后半部分劃弦與泛音也體現浙江古箏淡雅韻味。
受不同流派風格影響,三派《高山流水》也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山東派擅用大指小關節,鏗鏘有力,左手按音剛柔并濟。這使《高山流水》充滿了山東人的爽朗灑脫。三派中與山東派風格最相似的是河南《高山流水》,都質樸豪放,大量使用大顫音及大幅度劃弦,生動粗獷,撲面而來的中原風情。風格最不同的是浙派《高山流水》,全曲慢速,重在抒情而不是演奏技法的多變,顯得含蓄雅致,彈奏者心情要平靜,才能體現空靈感。
山東位于我國中東部,地處黃河流域。受禮樂文化影響,山東人樸實豪爽,當地古箏風格也奔放熱烈。菏澤、聊城一帶是孕育“山東箏”的搖籃,而山東琴曲、琴書是其發展的營養來源,散發強烈的齊魯地方韻味。
傳統山東派箏曲分“大板曲”和“小板曲”,而《高山流水》就是以山東老八板箏曲為素材創作。結構上是規整的“八板體”、節奏穩定,如山東人穩重,在音調上也與山東方言緊密聯系。
河南與山東相鄰,地處中原腹地,歷史上多次成為都城,也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讓人民深受戰亂及黃河水災痛苦,當地民風豪放粗獷。這潛移默化影響河南音樂,箏曲也表現爽朗潑辣風格。河南派《高山流水》在這背景形成,由河南曲子板頭曲衍生,結構工整,具有傳承性。
浙江是我國傳統文化發源地,地處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常有文人出沒,音樂歷史源遠流長。浙派《高山流水》是唯一從“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引申而來。浙江氣候舒適,人民溫文爾雅又含蓄。由此而成的浙派《高山流水》在風格受民風民俗熏陶,淡雅抒情。受當地求新思想的影響,它與山東及河南派《高山流水》區別較大,在韻味創新,突破了民間音樂束縛。
總之,箏在幾千年漫長發展史中,廣泛流傳于民間,融合全國各地的民歌、說唱和戲曲等民間音樂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和不同音韻特點的地方流派。現在我們重新審視三派同名異曲《高山流水》,感受其深厚文化內涵及地方音樂風格特色,為我們更好傳承創新地方箏曲打開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