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力文
(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景建樹老師是山西聞喜人,他出生于1944年7月,于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畢業。他是國家一級作曲家、指揮家。代表作品有:中國打擊樂與樂隊《金沙灘》、絳州鼓樂《秦王點兵》、為其位演奏家而作《打春》;舞蹈《復活》、《小二黑結婚》等;舞劇《西廂》;民族交響音畫《華夏之根》、《長征》等其中多部作品獲文華、金獅、金鐘、金星以及“五個一工程”等國家級大獎。2002年指揮中國紅星民族樂團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成功指揮馬年民族音樂會而榮獲“奧中文化交流貢獻獎”。景老師多年來深入挖掘民間音樂素材,勇于探索,充分學習國外先進作曲技巧,創作了一批具有強烈時代感、濃郁民族風格和富有創新意識的聲樂作品和民族管弦樂作品,為社會做出了諸多貢獻。
三節既有節日、節氣之意亦有章節含義,該曲以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中的三個節氣:驚蟄、放河燈、掛紅燈命名分為三個樂章。
驚蟄古稱“啟蟄”,它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道“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走出矣。”在此之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這被稱為“蟄”,到了驚蟄,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動物,成為了“驚”。驚蟄這個節氣在農忙上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驚蟄春雷響,農夫由閑轉忙,萬物開始復蘇。牧童在牛背上吹著牧笛,沿著河邊小路,走進了春的生機勃勃的畫卷。
放河燈又稱放荷燈,這是一種中國民間的祭祀以及宗教活動,中元節夜這一天,人們燃蓮花燈于水上,以燭幽冥,來悼念逝去的親人并且祝福活著的人們。放河燈這整個樂章都充斥著憂郁悲傷的氛圍,隨著音樂本身娓娓道來的陳述,讓人情不自禁身臨其境在寧靜的夜晚,月明星稀,月光灑在湖面,一盞盞荷燈被點燃,隨著湖水波動越飄越遠的場景。那燦燦河燈里,滿載著人們對祖先和親人的虔誠祭奠與真摯思念。
掛紅燈指的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在春節以后的頭一個重要節日。在這個月圓之夜,按照傳統習俗,人們往往都參與出門賞月、猜燈謎、吃元宵等活動。元宵節掛燈的習俗,據說已有2000年的歷史了。這是個多彩多姿的節日,千家萬戶紅燈高掛,當然也是人們最快樂的節日。
驚蟄這一樂章的引子部分運用到一個很有特色的樂器塤,它是一種吹孔氣鳴樂器,音色豐滿淳厚、幽深,塤作為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已有長達七千年的歷史,多用于古樸、凝重等樂曲中,因此引子部分運用塤來演奏。旋律線條平穩地進行中,抒情委婉且纏綿平緩,鮮明的描繪了萬物復蘇時大地漸漸回春的景象。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演奏者對器樂掌握的多元化。
引子過后,樂曲由緩慢轉為歡快,演奏者需運用G調小梆笛來演奏。小梆笛常用于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短小,音色明亮高亢,重于舌頭上的技巧運用,這樣能更加體現二人臺風格中濃厚的北方色彩。活潑的旋律加上輕巧的吐音、鮮明且重復的節奏型慢慢把人拉進農忙的環境中,表現出人們一種歡快愉悅的心情。結尾運用口笛即興模仿鳥兒的鳴叫聲,使得整番景象充滿生機。口笛是竹笛中最小的笛子,可追溯到七八千年以前的骨笛和骨哨,音色極其高亢,近似哨聲,穿透力強,非常適宜模仿百鳥爭鳴的景象。口笛的加入是此樂章的一個亮點,它不僅給演奏者留下即興發揮的空間,也給聽眾增加了對大地回春的自由幻想。
第二樂章運用大A調低音笛來演奏,這個調的笛子管身粗長,音色特點淳厚圓潤,非常講究運氣的綿長,悠揚委婉,在氣息運用上要求盡量少用吐音斷奏,要飽滿均勻。因此適合演奏精致優美的旋律。
華彩部分也可作為炫技部分,無論是手指、氣息還是吐音、連線,都可以讓演奏者的演奏技能得到一個充分的發揮。在這平靜憂郁的旋律中,人們不禁感到隨著歲月的消逝,那些看似低沉和凝重的人與事,最終都會歸于平靜。此樂章還運用了具有濃郁二人臺風格的打擊樂器四塊瓦,它為低音笛伴奏且與低音笛相互呼應,這樣的安排使樂曲音色更加豐富、立體,因此整個二人臺音樂的風格也更加統一,風味更加純正,使樂曲既有哭天愴地的悲傷,又有如泣如訴的哀怨。
在第三樂章中主題旋律一遍又一遍回響在耳邊,此樂章換上了E調小梆笛,因此歡快的樂曲中充滿了熱烈、歡樂、火爆的感覺,這一部分情感跌宕起伏,力道激昂,與上一樂章的放河燈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樂章用到的是E調笛子,且運用二人臺音樂常用的指法筒音作3,它更加合適了演奏中吐、滑、剁、立、帶的技巧。二人臺傳統打擊樂器兩塊瓦的運用以及鑼鼓點節奏,將節日的氣氛推向高潮,最終歡快的結束,這對于演奏者的手指靈活度和樂感表達方面都有了更高的演奏要求。■